故事裡的小紅帽在探望奶奶的途中遇上了大野狼,因為過於相信大野狼,還告訴他奶奶家在哪裡,使得自己和奶奶都被大野狼吃到肚子裡。如果有一天,家裡的寶貝被壞人當成了小紅帽該怎麼辦?
文/廖格培 彰化市南郭國小教師
通常父母在跟孩子講述小紅帽的故事時,總會強調不要隨意相信陌生人的話、要對陌生人提高警覺,然而根據新聞報導指出:性侵害兒童事件,熟人比例高達九成,顯然光只有教孩子提防陌生人的自保觀念已經不夠了。
根據警方的分析,歹徒常利用孩童的無知、善良、同情心,仗勢自己是長輩脅迫利誘孩子配合,或冒充警察、郵差、水電工人、老師、家中友人……,受父母之託來載孩子,有時候則以拿東西、迷路等理由尋求幫忙,再下毒手。由此看來,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的觀念和方法已不若以往單純,父母師長必須提醒孩子懂得變通、多一分警覺心。
任何性別、時間、地點都可能受害
從過去案例,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如何補強平日的教育,和防範悲劇的發生。根據警政署的統計資料,歸納出以下幾點:
●六成以上的性侵害受害者為18歲以下的青少年與兒童,且男、女皆有(男性約占25%);其中0~6歲的受害者占了3.5%、6~11歲的占8.2%。
●從發生地點來看,性侵害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包括家裡、頂樓、學校、工地、電梯間……等,並不限於暗巷或廁所等特定點。
●受害時間可發生於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不僅只深夜。
破除迷思,保護孩子
從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傷害的發生的背景、加害者和受害者的條件,並不像我們原先預期,所以積極保護孩子的方法,便是從破除以下迷思著手:
●男生也會受害:既然男女都可能成為性侵害的受害者,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是男生就不會遭受性侵害。
●提防陌生人、警惕熟人:社會大眾對加害者總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如:男性、陌生人、低下階層、外表骯髒或是精神異常。但事實並非如此,因此孩子常常身處危境而不自知。在此我們必須特別澄清:加害者可能是打扮得體、女性、精神狀態正常,甚至是熟識的人。
●不讓孩子單獨置身危險處:在受害的時間與地點上,雖然沒有特定的受害地點或時間,然而我們仍必須告訴孩子:不要將自己置身於危險的環境中。因此偏僻的地方、廢棄的空屋、地下道、公園、空地或停車場、野道河堤、暗巷、公廁、大樓頂樓與地下室……等地方,不要讓孩子單獨前往。
●內向文靜的人容易受害:雖然數據中並沒有指出哪種類型的孩子特別容易成為受害者,然而有實務工作者發現,加害者比較傾向選擇內向文靜的孩子,因為他們比較不容易將事情說出來。
教孩子認識身體界線
在熟人和陌生人都有可能是加害者的情況下,是否要教導孩子得對人時時防備、懷疑,甚至冷漠、缺乏同情心?其實不然。性侵害防範教育的首要,就是必須先教導孩子認識身體的界線:了解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他人不能隨便碰觸自己。
碰觸也分為「好的碰觸」和「不好的碰觸」,當孩子學會分辨兩者後,父母師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練習如何勇敢拒絕不當的碰觸,或找機會脫困。因此我們必須要教導孩子:以對方的行為來判斷是否自己處於危險中,而不是毫無根據就去懷疑他人;千萬不要因為過於保護自己,而失去了同情心與樂於助人的行為。
孩子自我保護的4步驟
學齡前兒童受限於認知發展,因此不適宜使用太過於抽象或專有名詞,在此建議家長可以使用媒介物來傳達觀念,如故事書、玩偶、錄影帶、錄音帶等,並且利用活動、遊戲、或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以明確、肯定的話語來傳達觀念。家長可按照以下順序,由淺入深教導孩子:
步驟1:認識自己的身體
爸媽可以利用玩偶或畫圖的方式來教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例如,準備一張全開的紙讓孩子躺下,由父母沿著人形畫下,之後讓孩子塗鴉自己的畫像,並與孩子討論自己的身體器官位置。藉由觀察身體構造,告訴孩子身上的洞(如鼻孔、嘴巴、尿尿的地方……等),不可以隨便塞入東西。
步驟2:分辨「好的碰觸」與「不好的碰觸」
孩子對於身體觸碰還沒有明確的判斷能力,如何去區別好的碰觸與不好的碰觸,對他們來說是極為困難的事情。父母其實可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機會教育,比方說,當孩子跌倒時,給他安撫或擁抱,然後告訴他這是好的碰觸;和哥哥吵架時拳打腳踢,把兩人拉開、處理完後,讓他們明白這是不好的碰觸。當孩子能分辨好與不好的碰觸之後,可以再進一步問孩子:「你尿尿的地方給我摸一摸好不好?」透過類似問題讓孩子去思考,然後漸漸明白:身體的有些地方是不可以隨便讓別人碰的。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他人的身體界線也應該尊重。
步驟3:勇於拒絕他人不當的碰觸
和孩子玩玩偶或玩辦家家酒時,爸媽可以趁機和孩子演練,如果別人的碰觸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時,要如何拒絕。例如,教導孩子夠勇敢的說「不」「我不喜歡你這樣碰我」「你再這樣我要跟我媽媽(或老師)說」……等。
步驟4:增加危險情境的處理與應變
爸媽可以在孩子玩玩具電話時,教導孩子110求救的電話,並說明撥打時機。平日也可練習背誦家中電話號碼,孩子如果無法判斷事情時,可以打電話回家問爸爸媽媽。同時也可以透過角色扮演,教導孩子如何向老師或其他人求救,比方說,找不到電話時,可以往人多的方向去,或跟附近商家求救。
因為孩子年紀還小,無法一次記得很多訊息,因此必須重複練習或是每次只傳遞一小部分的訊息。慢慢的,孩子會建立自保觀念,發生緊急狀況時,孩子也能因為平日的練習而有較佳反應,增加脫險的機會。等孩子年紀稍長,認知理解、溝通能力都較為成熟,師長就可以用更清楚、明確的用語,甚至是新聞相關實例讓孩子明白保護自己的方法。
多一份的防範,就多一份保障,父母無法隨時將孩子留在視線內,因此自小教育孩子具備自我保護的觀念、培養孩子的警覺心,幫助孩子在遭遇危險時有能力機警逃脫,如此父母才能放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