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不要!

2~3歲之間學步兒常見的發展危機,就是說「不要」。當孩子開始對爸媽所提的每件事說「不」,證實自己能以和成人所期待很不相同的反應來表現。爸媽要如何有智慧的處理呢?

文/信誼編輯群

反抗危機的出現
一向照相都很「配合」的艾伶,這天當爸爸調好焦距、對準鏡頭,說「看爸爸」,她竟然把頭轉開!要她吃飯,她回答「不要」,要她去洗澡,也是「不要」,問他要不要喝果汁,更是「不要」,幾乎每問必不要!甚至晚上睡夢中的夢話,也直嚷著「不要、不要」!讓爸媽感到好苦惱,怎麼孩子變了?

這就是發生在2~3歲之間學步兒的發展危機:「反抗」。當孩子開始對爸媽所提的每件事說「不」,就表示危機開始了。透過說「不」,孩子證實自己能以和成人所期待很不相同的反應來表現。這種看似「唱反調」的反應,可是其來有自!

要建立自我的認同
2~3歲的寶寶已能夠清楚地用「我」來指認自己,具有一定的行動能力,對世界有正確的覺察,同時也成熟到希望被認為是個「大人」。任何與他有關的決定,最好都要能將他考慮進去,即使是一些簡單的決定,如日常生活的洗澡、穿衣等。成人如果用「指令」指示孩子做什麼,或凡事直接代勞,孩子就極可能就會用「不要」來反抗你的旨意,以確立自我獨立的存在。

大人如果沒有覺察孩子這層心理機制而惱羞成怒,便極易進入與幼兒之間的拉鋸,產生權力的爭鬥。孩子的意志很強,這往往令大人更為生氣,轉為憤怒大吼或以肢體強勢來結束抗爭。此時,孩子也將失去寶貴的機會,一個「感覺自己已經長大,被視為是一個能做決定的人」的機會。

孩子其實想要傳遞的訊息是「我是重要的,我希望參與,希望被詢問,希望掌控我的外在環境」。所以,這樣的危機聽起來似是負面,其實有正面含義,顯示他又向前跨越一步,朝獨立和人性化邁進。這是自主發展的徵兆,他們以說「不」向外宣稱自我的存在。

3個化解反抗危機的妙方
1.提供特定範圍內的選擇
這個時期應比其他階段更多多地問問孩子的意見。但這裡的詢問並不是全部讓幼兒做決定,如「你要穿什麼?」「你要吃什麼」「你要怎樣?」,而是「你想穿裙子還是褲子?」「你想吃飯還是吃麵?」「你要自己開,還是我幫你開?」提供兩個(有限的)項目讓孩子選,而且是真的可以選;也就是任何孩子選的,即使不是大人最喜歡的,都應接受。如此,我們證明了孩子能夠選,並尊重他的判斷,這是自我最好的糧食,也是危機的正面意義。

如果幼兒要的東西沒有,但是買得到,可以說:「我們去超市時,你要提醒我買喔!」這樣說不但包含尊重、考慮他人和合作努力,也幫助孩子瞭解真實。

2.把孩子當「主體」,非「物體」來看
當成人問也不問地就幫孩子脫鞋、穿鞋,就是把孩子當成「物體」看待,直接在他身上動作;用關愛與尊重的態度邀請孩子的參與,則是將孩子視為「主體」。例如,必須外出時,用溫和的態度邀請他一起出去,再拿起外套幫他穿上,這比直接拿起衣服、抓了孩子要他穿上,再說要帶他出門實在是好太多了

3.有時逆向操作
有時順勢誘導也能奏效,一位資深幼兒園園長提供下面的實例:

爸爸說:「喬依,把鞋放到鞋櫃。」喬依一定回答:「不要。」爸爸又說:「喬依,不要把鞋放回去。」喬依會說:「要」,然後很得意地完成這個動作。

文章開頭的小故事中,想照相的父親可以調好焦距、對準鏡頭說:「艾伶,不要看爸爸!」然而就在艾伶轉頭面對爸爸的那一剎那,快門也被快速按下!

當孩子的自我不斷受到保證,不必與自我認同爭戰,一旦他感到安心,說「不」的機率就會降低,而能繼續與爸媽和平共處,這取決於爸媽願意與自然法則合作的程度,也取決於事先想好的各種回應。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