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現吹牛與愛現的言行時,爸媽往往急於制止或斥責他說謊。其實,爸媽如果能夠看重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想要傳遞的訊息是什麼,孩子這種看似誇大的表達行為也將會漸漸改善。
Podcast搶先聽》孩子說謊先別急著處罰,教他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教授
如果你問一個4~7歲的孩子,你們班上誰跑得最快?誰最聰明?誰最聽話?孩子通常會用手回指自己說:「我跑得最快,最聰明,最聽話。」也許實際的情況跟孩子的回答大有出入,你可能覺得這個孩子小小年紀就大言不慚,真是個吹牛的高手。事實上,對這個孩子而言,他並不是在吹牛,他講的可是心中的真心話,他真覺得自己能力非凡。
孩子只是愛表達又太樂觀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行為發展理論,這個階段的孩子,正是處於主動期。他非常的好奇,想像力豐富又喜歡嘗試不同的新事物,即使遇到挫折,不會感到氣餒,並能再接再厲,可以說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觀者。
同時,從4、5歲開始,孩子的語言變得流暢,更喜歡滔滔不絕地表達。但在大人的眼裡,吹牛與愛現的行為是屬於負面的行為,也不受人歡迎。這兩種行為背後的動機是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愛吹牛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能力沒什麼信心,但又擔心別人看輕自己,只要一有機會,藉由誇大不實的言語,為自己吹捧一番,希望聽者能認同自己的能力。過度愛現的人,常常是沒有自信,害怕別人看不起他,為了讓別人能「看到」他,常會藉外在事物來顯示自已高人一等,與眾不同,例如,很驕傲地展示自己的昂貴新球鞋。但是吹牛與愛現的行為,往往非但沒能得到別人的認同與肯定,反而導致別人的訕笑與厭惡。
用對方法回應「吹牛、愛現」
如果孩子在學齡前能夠建立足夠的自信,有了對自我能力的肯定之後,他就能坦然的接受自已的特長與弱點;也能在別人有優良表現的時候,真心的為他人感到高與,而不會嫉妒眼紅。漸漸的,這個孩子會變成是一個充滿自信,有能力且「輸得起」,高情緒智商的人;同時,這也會是他告別愛現及愛吹牛的時候了。
爸媽如何運用幼兒的生活經驗來教導孩子呢?請看下面的例子:
指出長處,尊重孩子
爸爸下班後到托兒所接小美,小美很興奮地拿了一張她的圖畫,對爸爸說:「你看,我畫的圖。我很棒對不對?」這可能是一張「塗鴉畫」,即使爸爸努力解讀畫中的意思,還是一頭霧水。
這時,爸爸可以這樣說:「這是你今天上課時,畫的圖嗎?」
小美說:「對啊。」
爸爸說:「你能不能告訴我,你畫的是什麼?」
小美說:「我畫了一隻維尼熊和他的好朋友小袋鼠。」
爸爸說:「你畫的真好,不但記得維尼熊和他的好朋友小袋鼠,還用了這麼多不同的顏色,好有趣的一張圖。你願意送給我嗎?」
小美說:「好呀!」
爸爸說:「謝謝你。我要把它貼在家裡的牆上。」
爸爸明確指出小美的長處(記得維尼熊和小袋鼠,嘗試使用不同的顏色),給予鼓勵。這樣的鼓勵,會增強小美畫圖的興趣。而爸爸對小美的尊重(你願意送給我嗎?),這種被尊重經驗,不但可以幫助小美建立自信,她也學會如何尊重別人。
耐心對話,點出現實
小明一覺醒來跟媽媽說:「我打敗一群壞人,救了口袋怪獸。」
孩子這種說辭,在成人的世界裡,的確是屬於吹牛、胡扯,因為內容誇大不實。但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很豐富的想像力,但卻還不能有效的區分想像與事實,他們常把幻想和現實的事物混為一談。
這時,爸媽可以這樣說:「是嗎?你是怎麼對付牠們的?」
小明說:「我有一把威力超強的雷射槍,咻咻咻~就把牠們趕走了。」
媽媽說:「那ロ袋怪獸呢?」
小明說:「我帶牠回家了。」
媽媽說:「哇!好棒哦,這真是一個有趣的故事。」(接納孩子的想像力,及對事情表達的能力)你做了一個很精釆、很棒的夢呢!」(點醒孩子這是一個夢。)
透過這樣正面的對話,父母不但能夠與孩子分享他豐富的想像力,也能訓練他口語的表達能力,進一步培養將來寫作的能力,其實是一舉多得。
引導分享,而非比較
小英到小美家玩。
小美說:「你看,我爸爸買了一個新的洋娃娃給我。她有好多件衣服哦。你有沒有?」(愛現?)
小英說:「我沒有。」
孩子的思考模式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當小美拿出洋娃娃時,她純粹是要讓小英看,並沒有大人那種「愛現」的意味。小英其實也不會有那種自慚形穢的感覺。但是爸媽可以把握機會,在旁引導孩子:「這個洋娃娃很可愛。小英想不想玩?」(教導孩子認識自己情緒)
小英說:「想。」
媽媽說:「小美,你把那些衣服拿出來給小英看。你們各挑一件最喜歡的,輪流幫娃娃換衣服吧。」
這些正向的對話,可以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如何用尊重的態度分享和表達意見,也給予孩子自信心。這種與他人正向的互動經驗,是培養社會能力的開始,也是日後與別人建立友誼關係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