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親職教育名師Elizabeth Pantley指出,孩子是有自由意志的,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餵養孩子、教育孩子,可是我們沒有辦法把孩子據為己有。有時候孩子會做一些讓我們驚訝、感動,或者生氣的事。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一切表現都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文/節錄自
《用對方法,教出合作小孩》
我們常會以為自己眼前看到的情況就是最後的結果,而不認為那只是過程的一部分。現在我們就趁著腦袋平靜清醒的時候,來看看父母在憤怒時,常會陷入的典型負面思考方式,然後再用理性的角度來討論。
「我的孩子不應該不守規矩」
面對現實吧!每個孩子都有不守規矩的時候。孩子大多是透過嘗試錯誤來學習的,而且重點在「錯誤」。沒有人生來就知道怎樣遵守各種禮節、怎樣循規蹈矩,這些東西的學習是一種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去測試各種規則—家規、社會規範、大自然的規律。父母親的責任,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教導他何為是,何為非,在發展過程的每個階段給予充分的協助,直到他長大。
使我們生氣的並不是孩子的不當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所持的看法。你可以把下面這句話貼在顯眼的地方。
使我生氣的並不是孩子的不當行為,是我自己的看法和反應,讓我生氣。
在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時,或許心裡會一時難以接受,但是記得,每個孩子都有不守規矩的時候,而且每個父母都必須處理孩子的不當行為。相當重要的是,你必須對兒童發展有某種程度的瞭解,知道哪些行為是正常的。譬如說,如果你瞭解兩歲的孩子正處於極力爭取獨立自主權的階段,所以才會常發脾氣,並不是你的孩子行為特別乖張,那你就比較能接受,也比較會處理這種狀況;如果你的孩子在超市大發脾氣,這時有個陌生人一直盯著你看,只有下面三種可能:第一,這個人從來沒養過小孩,弄不懂怎麼會有這種事;第二,這個人自己也有小孩,所以想看看你怎樣處理這種狀況,好拿來做參考;第三,也許這個人在想:「好家在,不是我的小孩在亂吵亂鬧。」我的孩子不該不守規矩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如果你能用一些比較接近理性事實的觀點來取代原先的想法,那麼或許會有助於控制你的怒氣。
◆
每個孩子都有行為不當、不守規矩的時候。
◆我的孩子會從這次的經驗中得到教訓。
◆這就是嘗試錯誤中「錯誤」的那一部分。
◆我的孩子是正常的,這是目前這個年齡的孩子典型的行為表現。
◆我能處理這種問題。
◆這事跟別的事一樣,都會成為過去式。
把這些理性的觀點寫在小紙片,放進口袋或皮夾裡,每當你腦袋裡的錯誤認知又浮現時,就拿出來溫習。讓負面的想法持續發燒,只會使你火氣更大而已;用理性的觀點來取代它,當孩子做錯事時,你才有能力採取行動,不再衝動。
「我的孩子是故意要惹我生氣」
有時候看起來好像真的是這樣,不過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有時比你想像的要簡單得多,而且也很少是蓄意的:孩子也許只是努力想讓你瞭解他的觀點,或是情緒熱過了頭,才讓自己的行為脫離了理性的範圍。驅使你孩子亂來的,也許只是一點小小的挫折而已。所以,我們應該本著這樣的概念去瞭解孩子為什麼會行為失當,把焦點放在眼前的問題,再尋求解決的方法。
「我的孩子應該知道規則」
真的是這樣嗎?不要太訝異,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確知道。孩子精於測試各種規條,也精於測試父母,看看能不能逾越父母所設的底線。通常,孩子的確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但是他們想試試看原先的規則是不是還在,或是他們能不能夠找到漏洞來鑽。父母如果在管教上缺乏一致性,孩子尤其會常常出現這種情況。
「我的孩子做這種事,我會被認為不是好父母」
讓我們回到孩子在超市大發脾氣的例子。第一種旁觀者—從來沒養過小孩的—可能有相當武斷的看法。要記得,這個人的想法並不影響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或什麼樣的父母。要搞清楚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就你所知所能的各種親職技巧處理孩子的問題。第二和第三種旁觀者—自己有小孩的—或許比較瞭解你的痛苦,不過他們的看法也不見得客觀,因為他們所能看到的角度也有限,況且他們也不知道整件事的始末。除非這些人對你的重要性超過你和孩子間的關係,否則你大可不必理會。
孩子就像幼苗一樣,有的是蘋果樹,有的是橘子樹,有的是楓樹,有的則比較像蕃茄或玫瑰花叢。父母就像園丁一樣,要澆水、除草、照顧幼苗,知道什麼時候該搭架支撐、什麼時候該套袋保護。好父母就像好園丁一樣,能夠讓小樹長得健康強壯、結實纍纍。可是就像園丁一樣,父母沒有辦法把蘋果樹變成楓樹,或是把蕃茄變成玫瑰。
書籍簡介
用對方法,教出合作小孩
爸媽不用大嗓門,孩子也能合作!
你的孩子是不是一定要等你講了10次,提高音量,臉紅脖子粗才會聽話?多麼希望不用再對著孩子吼叫、嘮叨或哀求……。
如果你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遭遇困境,想知道怎樣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那麼,本書將提供你實用又有效的教養方法與技巧,讓父母實際改進自己對待子女的方式,為親子關係帶來令人驚喜的轉變。
作者簡介
Elizabeth Pantley
親職教育名師,教授親職教育課程,也常在學校、社區活動中心、教會以及親職教育機構演講。她的授課方式相當風趣、有內容,能激發學員的學習動機。
本身育有4名子女,她深深瞭解作父母所需面臨的挑戰,因此組織一個父母親的支持團體,致力於0-6歲幼兒的教養。她常在《Parents 》、《Working Mother 》、《Good Housekeeping 》等雜誌和各種親職教育網站上發表文章,著有《Kid Cooperation 》等三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