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錄自
《適度教養》
適度的讚美具有3大特色
受到西方思潮影響,許多父母開始表達對孩子的讚美。雖然讚美比都不讚美來得好,但有些讚美仍偏向不適度,值得注意。
根據學者Ginott的觀點,適度讚美的特色是:「具體的行為描述」、「努力跟結果並重」、「累積內在動機」。
●「具體的行為描述」怎麼做?
具體的行為描述,就是具體地說出孩子什麼行為是良好的行為表現,並針對這個行為加以稱讚。例如,父母常常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坐著或自己看書或玩玩具,不要跑來跑去,但孩子真正好好坐著、自己看書、玩玩具的時候,父母卻忽略或沒注意到。
建議父母,當孩子表現你希望的行為時,首先父母要能夠注意到,其次要給予具體行為描述的稱讚。例如父母可以稱讚孩子:「你剛才自己看了30分鐘的書,你要為自己的專心感到高興!」或是「你剛才自己看了30分鐘的書,你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事,我覺得你做得很好!」
●「努力跟結果並重」怎麼做?
努力跟結果並重指的是,不只注意和讚美孩子良好的成果或表現,同時也注意和讚美孩子的努力過程。
雖然努力不一定都會有好的成果,但是努力的過程得到讚美,讓孩子不僅感到他的努力被看見而更有動力去做,同時,孩子也由此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肯定。例如讚美孩子:「我看到你很認真練習跑步,我覺得你這麼認真練習真是好棒,值得你為自己感到驕傲」。
●「累積內在動機」怎麼做?
累積內在動機是藉由持續的具體行為描述和注意到努力過程,讓孩子感受父母關愛與肯定,以及自己的努力被看到的支持,這些可能加強他願意努力的動機。
避開5大不適度讚美做法
不適度讚美的做法至少包含下列五種:物質獎勵、過分稱讚、不稱讚、稱讚個性和人格、只注重結果。
●物質獎勵
所謂物質獎勵,就是父母認為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使用物質來肯定孩子的表現。例如考試100分,給100塊;或者是比賽得到名次,買東西給他。
●過分稱讚
過分稱讚指的是,父母用過分誇張、膨脹的方式來稱讚孩子的表現,也就是孩子實際的表現與父母稱讚他的表現,有非常大的落差。例如稱讚孩子的表現是世界上最好的表現;或者是孩子是世界上最棒、最聰明、最厲害的 。
●不稱讚
不稱讚是即使孩子表現良好,父母也不加以稱讚。可能的原因是父母根本忽略或不在乎孩子的表現;或者是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父母所設定的標準,所以,即使孩子表現良好,父母可能沒有注意到;或者不認為他表現稱得上良好,所以一直沒有稱讚他。
●稱讚個性和人格
稱讚個性和人格是稱讚他的人,為籠統的稱讚,而非具體的行為描述,例如「你好棒」、「你好厲害」或「你好乖」,但是缺乏具體行為的描述,雖然孩子聽了之後也很高興,但事實上,這樣的讚美,孩子不知怎麼做才叫做棒的;朝什麼方向做,才是好的。
●只注重結果
只注重結果就是孩子的表現要達到一個水準,父母才給予稱讚,忽略孩子努力的過程。例如孩子考試要考100分才會稱讚孩子,但是他雖然很努力的準備考試和平常很努力的寫功課,由於考試沒有100分,就得不到父母的稱讚。
對照以上的做法,你對孩子的讚美偏向哪一種呢?一起來練習適度的做法吧!
書籍簡介
適度教養
適度教養讓你體會:這樣愛孩子,剛剛好!
習以為常的教養方式需要改變嗎?適度或不適度差別在哪裡?
作者根據學理,把多年的教學心得與對社會變遷的觀察,提出「適度教養」的七個向度,釐清容易混淆的教養概念,並提供許多具體的案例建議,讓父母找出自己的盲點,通過生活中大小事件,掌握怎麼實踐「適度教養」,跟孩子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近。瞭解與改變自己的教養做法,你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作者簡介
林惠雅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博士。
曾任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東吳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現已退休。目前擔任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專長為父母教養、親子關係、兒童與青少年發展,經營「惠雅老師的教養小叮嚀」社團,充滿好奇心嘗試很多新的學習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