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郁芬臨床心理師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
小孩到了換牙的年紀,牙醫叮嚀要多咬些硬物,才能幫助換牙。明明是搖搖晃晃的乳牙,以及剛長出來還生嫩的恆齒,卻要咬硬物才能長得更好!
這讓我想起這幾年工作時觀察到的現象:很多家長說「我只要小孩開開心心長大,不要有壓力」,這句話總讓我浮現自己輕飄飄躺在軟軟的白雲上、陽光剛好溫度剛好,舒舒服服閉眼休息、什麼都不必掛心的美好畫面。啊,能夠這樣真的太美好了!
然而煞風景的是:兒童發展的研究,很早以前就指出,真正的耐挫力、抗壓性、因應風險和挑戰的能力,甚至獨立自主的能力,都需要在挫折中培養。
孩子未必需要強悍,但一定要有韌性
在童年中沒有經歷過挫敗、不曾再三挑戰那些不一定會成功的事情、沒有摔倒碰撞過,在人生中真正的大挑戰來臨時,很容易一蹶不振。
那麼就要把孩子教得無比強悍、不堅不摧嗎?倒也不是。堅強剛毅可以抵擋得住一定程度的衝擊,就像那些剛強的柱子一樣。但當外力太強,這樣的材質面臨的是攔腰斷裂的風險。
「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這句話是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在2013年出版的大作《反脆弱》繁中版的副標。我很喜歡這句話,雖然與作者在書中談的不完全一樣,但這句話摘要了我這幾年在帶教養講座和團體時,很喜歡與家長一起思考的事:在此刻快速變動的社會中,我們到底該在教養中為孩子預備什麼樣的能力?
不知道大家的職業是什麼?在我們的父母那個年代,你的職業已經存在了嗎?我的職業「臨床心理師」就是一個在當年還不存在的行業。「軟體工程師」、「電腦工程師」、「分析師」、「外送員」、「品牌經理」、「便利商店店長」、「連鎖飲料店加盟主」……這些現在稀鬆平常的行業,在上一個世代中也都尚未出現。更不用說現在的年輕世代,從事的可能是「電商直播」、「遊戲電競」、「機器人創造」、「AI應用」、「身心靈調節」、「社群軟體開發」等連我們都開始有點陌生的行業。
當我們對孩子未來的世界難以想像時,自然很難像前幾個世代那樣,大人拍胸脯跟孩子說「聽我的,好好念書就對了」、「聽我的,去考OO就好了」、「聽我的,選OO行業才是明智」。
在新世代的教養中,最重要的能力是「面對變動的能力」。
當變動成為必然、當「不可預期」成為必然,如何在變動與混亂與難以預測中存活甚至受益,就成了關鍵。
如何讓孩子有能力因應變化?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一、擁抱失敗
重新定義「失敗」:那些不成功不是失敗,而是「嘗試」的過程。想要沖出一杯醇香的咖啡,需要經過無數的嘗試與練習,每一次的不滿意,都是讓自己更進步的過程罷了。
二、接受成功的多樣性
放棄單一的好壞判斷、成功與否的標準。如同前面咖啡的例子,怎麼樣的咖啡叫做「最好的咖啡」、「完美的咖啡」、「成功的咖啡」?每個人的喜好可以不同、每個人的觀點可以不同,完美的咖啡可以有各種風味,成功與優秀也是。
三、創造適當的挑戰
接受挑戰的經驗會帶來能力的成長,前提是這個挑戰的難度與份量恰到好處。觀察孩子的能力,鼓勵他做稍微進階一點的挑戰,「不那麼容易,但有可能成功」的難度最剛好。
四、挫折中的情感連結
還沒成功時可能感到挫敗、反覆嘗試時可能覺得厭煩、努力了還是不滿意時可能難過、與人合作卻拖累時可能自責……孩子在生活中進行各種嘗試時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我們的角色不是幫他們排除未來路上的地雷,而是在這些情緒出現時抱抱他們、拍拍他們,或者送上點心告訴他們慢慢來沒關係。
五、呵護動機
就像生火遠比維護火苗更為辛苦,「想要試試看」的動機,也比任何環境要素都更難透過外力達成。若孩子對某些事情感到好奇、想要嘗試,不妨就與孩子一起探究新世界吧!
六、為他的驕傲喝采
成功與否,由孩子來定義。一件事情的完成不需要由我們來評斷良莠,孩子自己最有感了!當孩子為自己的結果感到驕傲,那就為他喝采、與他一起慶祝。「成就感」來自於「克服了困難」而非「獎賞」。
不必再努力去猜測、去預測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那就像股市一樣,沒人抓得住真正的高低點或市場變化。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未來充滿了不確定。
放棄完美計畫,以及對成功的單一想像,與孩子一起擁抱歷程、深刻體驗、彼此伴行,帶來變動與不確定性中最珍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