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污染不只影響聽力!

噪音導致的聽力障礙和身心影響,在臨床病例越來越多,並遍及各年齡層,其中也包含胎兒,機場周邊住戶的孕婦生下早產兒、低體重兒的發生率增加即為一例。面對各種室內和戶外的噪音污染,爸媽要如何保護好自己和孩子的聽力呢?

文/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從嬰兒期就要避免暴露在噪音中
噪音對人體的傷害程度,與強度大小、暴露時間及方式等因素有關。低強度噪音一般並不會影響健康,但高強度噪音可引起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甚至生長發育異常、情緒行為異常、睡眠障礙、聽力減退等問題。

一般而言,父母對於家裡過於大聲的音樂會自然而然把音量降低。但寶寶身體器官仍在發展,且無法自己控制暴露的時間,會比成人更容易受到傷害;若父母沒有意識到,讓寶寶從小就暴露在噪音中,負面效應將持續累積,影響一輩子。

美國兒科醫學會2023年發表一篇關於嬰兒、兒童與青少年避免過度噪音的重要政策性聲明,從嬰兒的睡眠機到煙火聲都有提及。兒童的耳道較小,容易將高頻聲音擴大,所以要擔心的並非只是噪音音量,更重要的是持續時間和暴露的頻繁程度。生活中很常見的車輛聲、電視聲,都足以影響孩子的睡眠、學習和生活品質。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避免有害的噪音暴露,從嬰兒早期就要開始。而自閉症、過動症、感統異常或學習障礙的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更要積極避開環境噪音,以免干擾他們的遊戲、學習、情緒行為和睡眠。

兒童若常使用耳機聽歌,易損傷聽力
過度或者長時間暴露在高音量之下,就容易造成感覺神經性聽障、耳鳴或者聽覺過敏,將會對每天的日常聲音覺得過於大聲、很難忍受而感到疼痛。

研究顯示,現在的孩子喜歡用耳機聽歌,但個人收聽裝備的音量過大,有導致聽障的風險。使用這類工具時,需要將音量調整為仍然可以聽到他人談話聲的程度,建議音量不要超過最大數值的一半,並且要設定休息時間。

美國兒科醫學會呼籲避免帶孩子到有過度噪音的場合,如搖滾音樂會、運動賽場或施放煙火的場所,如果要到這種場合,就要幫孩子帶上護耳,不要太靠近音箱或喇叭等設備。

每天可容許的最高噪音,你超標了嗎?
一項研究指出,有超過60%的青少年與青年,每天所接受的噪音超過最高限制,特別是在有背景噪音的情形之下,會讓使用者提高裝置的音量。

在生活中,怎麼判斷環境噪音呢?通常音量過大是指在手臂長度範圍內必需要提高講話聲音,如果環境聲音對成人已經顯得過大,對於兒童一定是過高的。

對於噪音每個人感受不同,若以數據來判定,通常音量在 50 分貝以下,人會感到舒適;在 50-70 分貝會引起些微不舒服;若長期處於70 分貝以上的環境,會讓人焦慮不安;而超過120分貝,如突然打雷或噴射機起飛,會感覺耳痛,足以立即造成聽覺傷害。

一般為工作職場成人所訂定的噪音上限,是在8小時內平均不超過85分貝以上。持續暴露在超過80 分貝環境中,聽力就有損傷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社區環境不要有超過55分貝的持續噪音,但車流量大的城市常會超過80分貝以上,專家建議應盡速離開噪音來源,不要暴露在大於90分貝的車輛聲中超過4小時,大於100分貝的超大音樂聲則不要超過10分鐘。使用耳機則是每30分鐘建議休息5-10分鐘,別讓耳朵過勞。

噪音對兒童身心有3大類傷害
最近一篇南韓研究針對960位國小及國中兒童,探討社區環境噪音,尤其夜間噪音的問題,結論顯示噪音會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行為與心智造成不利影響。

兒童的噪音來源大致為生活環境噪音以及學校活動、聆聽吵雜音樂等,其中最大的噪音就是過高音量的音樂,透過耳機尤其嚴重。噪音的主要傷害有三方面: 

1.身體器官方面-可能影響從頭到腳各個器官,包括頭痛、頭暈、耳鳴、聽力損失、易疲勞、食慾降低、消化不良、腸胃潰瘍、血壓升高、心跳加速、血管收縮、血糖或血脂升高、腎上腺素增加、睡眠障礙、肌肉張力增加、慢性病發生率上升等。

2.情緒行為方面-可能造成急性與慢性壓力、緊張、焦慮、暴躁易怒、情緒或行為問題、動機和注意力降低、過動、憂鬱等。

3.認知發展方面-因干擾而降低記憶與閱讀能力、理解力、遊戲學習、語言發展、執行能力、溝通能力、自信、社會互動、學習成效與成績表現等。

如何避免噪音,維護兒童的健康?
近年來,許多兒童醫院及照顧機構都已經努力進行降低噪音,例如接受核磁共振的孩子都會提供耳塞,同時也希望父母在家庭環境中減少孩子的噪音汙染機會,以下提供一些具體方法與建議:

1.在健兒門診向醫師諮詢有關噪音的資訊。保護聽力是終生要努力的,特別要關注暴露的時間和頻率,而非只是音量。如果一項增加,另一項就該降低。

2.使用嬰兒睡眠機或白噪音,宜擺放在離嬰兒頭部較遠處,時間勿過長。雖然一些研究顯示這些裝置對嬰兒睡眠有助益,但也有潛在風險。

3.對聲音敏感的孩子建議戴上耳罩,或能覆蓋耳朵的頭罩。避免接觸高頻脈衝式噪音(如爆裂聲),否則要用耳罩加耳塞做雙重保護,但使用耳塞時要小心梗塞。曾接觸過度噪音或已出現耳鳴或聲音敏感的孩子,應安排聽力檢查。

4.針對玩具、電動玩具、平板電腦以及螢幕時間,甚至家中的電器用品,都應訂定使用的頻率與時間,並降低音量,不用時就關閉。

5.耳機、個人收聽裝置都可能是噪音來源,在孩子使用時仍應能夠聽到近距離內的家人談話聲,否則即應調低音量。

6.家中建立一個安靜的房間,讓孩子遊戲與做家庭活動。考慮搬家時應注意鄰近是否有較大車流量、飛航途徑以及風力渦輪發電機等噪音來源。

7.出外用餐時選擇較安靜的餐廳,以方便談話。孩子如果參與高噪音活動,應提供保護裝備或教導使用。

8.家長勇於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等早教機構環境,要求降低噪音。

最後,提醒每一位家長提高對噪音風險的認知,雖然處於聲光娛樂媒體充斥的時代,噪音大都被積久成習的接受,仍應保護自己和孩子的耳朵不受傷害,養成習慣隨時降低環境與家中聲音裝置的音量,捍衛我們的聽覺。

參考資料: 美國兒科醫學會、噪音健康雜誌、當代環境健康報告雜誌、環境部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