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在台灣平均每十分鐘就有一對夫妻決定離婚嗎?在搜尋平台上,「婚姻關係」一直是熱搜關鍵字,新世代適婚男女不僅越來越晚婚,婚後或是打定主意只想過兩人世界,或是滿心歡喜當父母後又分道揚鑣,能夠擁有孩子又親密依舊是令人稱羨的事。為什麼有了愛的結晶後仍結束婚姻?婚姻也有賞味期嗎?
你的、我的,你做?還是我該做?
長期關注婚姻與家庭成長議題的臺灣師範大學林如萍教授指出,現代人初婚年齡較晚,一旦成婚有可能加快生育時間,而壓縮了婚姻適應期。原本婚後甜蜜的兩人世界,也正是如同「兩人三腳」的練習磨合期,孩子的出現,讓生活壓力變大,一旦磨合期不夠充分,親密關係難免受影響。仔細探究,背後有幾個看似嚴肅,卻又是日日生活中勢必要碰觸的課題:
財務經濟:家中的財產是你的、我的?還是我們的?夫妻兩人的理財方式,在沒有孩子時或許還寬鬆,最大的支出可能是房租、房貸和旅行,平日休閒消費尚稱餘裕,有了孩子之後的調整分配,使得財務的運用重新洗牌。對彼此購物消費的方式意見不同時,容易誤解對方不重視自己或產生不再愛自己的感受。
家務分工:有了孩子之後,工作與家庭勞務的協調也是一大考驗。是否請育嬰假?夫妻雙方誰請育嬰假比較有利?例行又繁瑣的家務要如何分配?嚴格說來,分工並不是一人一半就叫做公平,主觀感受以及是否有共識才是重要的,如果一方所作的被另一方看見及肯定,就會覺得甘願。
休閒安排:兩人世界時,即使白天各自忙碌,晚上或假日總有相處的時間,好好聊天、看一場電影或出外玩。有了孩子之後,假日的家務分配和休閒如何安排?假日想鬆口氣時要回娘家還是婆家?而家務和經濟也有連動關係,經濟較好,可以找人代勞或購買功能更好的家電,用金錢換取勞務時間,例如:減少環境打掃、洗碗等家務,相對獲得較多的時間與休閒。相反的,就是面臨沒錢、沒時間、沒體力的三無困境。
孩子出生前,就需要為親密關係打底
協談無數伴侶的初色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曾心怡也指出,親密關係的急轉彎,不完全是在孩子誕生之後。有些家庭從懷孕期就開始出現嫌隙,一方面是女性晚婚,多半是經濟獨立、自我概念強,所以大自生產方式的選擇、如何照顧好自己,小至寶寶的汽車座椅要買什麼牌子,都可能引起摩擦。
另一個現象是,不論任何世代,原生家庭會影響著夫妻或家人間的互動,像是坐月子問題,太太想去月子中心,先生可能會認為「費用好高,我媽媽當年也沒有這樣」,而長輩能否協助又是變數,在摻雜了原生家庭的經驗和意見後,彼此也容易誤解或心中生怨。尤其是孕期階段對男性來說,確實不如女性那麼快做好準備與進入狀況。有時太太會覺得另一半很沒概念,或是覺得只會扯後腿,徒增夫妻和家人關係的緊張。
兩人三腳,並肩找出關係中的平衡點
親密關係的經營,並不是要等到有了孩子,發現生活的改變,產生危機感才開始尋求補救。有了孩子之後,感覺家庭和生命都更加圓滿的夫妻是怎麼辦到的呢?追根究底,在共築一個家的開端,就要反思關係中的核心問題,也就是一個人的「信仰價值」。價值觀會反覆出現在不同的事件上,影響著我們如何使用身邊的資源、如何面對另一半和其他家人。想要擁有+1的親密關係,生活中時時都需要展現「兩人三腳」的默契,將婚姻和家庭關係中的角色,找出平衡點:先作太太、先生,再作媽媽、爸爸,並肩牽手作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