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過日子,就是最佳的生活美感教育
更新 : 2024-02-20
「沒有一個孩子,不會被美的事物所吸引。重點在於身旁的大人如何理解與看待美這件事。」喜歡各種家事勞動,熱愛做菜的媽媽作家——蔡穎卿,用激賞的語氣為孩子們的表現,也說明了爸媽角色的重要。
從小在母親的身教與言教帶領下,喜歡各種家事勞動,熱愛做菜的媽媽作家——蔡穎卿,談到美感的養成,蔡穎卿最想提醒的一句話卻是:「請爸媽帶著孩子,好好過日子!美感,從好好說話開始!
想一想,你每天要和孩子說多少話?你通常又是如何和孩子說話?蔡穎卿認為,爸媽如果能夠每天和孩子好好說話,就是一種美感教育的實踐。為什麼呢?因為孩子會模仿大人說話時的音量、語氣、表情、動作和所選用的字詞,所以她特別強調:「和孩子說話時,不只是說話,那是一種情感的投遞。當爸媽能和孩子好好說話,每次的語言溝通,都是一種美感養分的累積,它會讓孩子在與他人溝通時,也能以一種美的方式回應。」
蔡穎卿記得曾聽見一位媽媽對著4歲的孩子咆哮:「你做事,可不可以有邏輯一點?」
她覺得大人與孩子溝通時應考慮孩子的生活經驗尚淺,惟有慎思選用他們了解的詞彙,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也才能發揮家庭與教養的功能。如果對話中常充斥著負面情緒和艱澀的用詞,這麼一來,美感在親子或是人際間,恐怕都不易存在。
美感,在好好吃飯中養成
對愛作菜的蔡穎卿來說,家中的餐桌是最佳的美感空間,一天三餐都能進行美感教育。耳濡目染的小女兒,曾有一年寒暑假,每天負責家人的三餐。從餐具、餐巾紙的配置到各式主題菜色的擬訂,都由女兒一手包辦,令人相當驚豔。「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美學家,只是缺乏展現機會。」她說。
蔡穎卿近期也曾帶領了十幾個中班和小班的孩子做菜。當孩子們嘗試把5塊馬鈴薯、3個魚捲、紅蝦子和綠菠菜泥,擺在白淨瓷盤子上,她看見每個孩子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從配色、食物堆疊的平衡中,盡情展現自己的美感,而且,站在自己的美食作品前,每個孩子的眼裡都有光,對食物懷抱著滿滿的熱情。
所以,吃飯並不單純只是吃飯。蔡穎卿認為那是一段家人的身心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時間。她提醒爸媽:「如果不得已買了外食回家,最好重新盛裝在碗盤上,不然,至少要將餐盒蓋剪下,讓親子能夠看見彼此的臉。」
美感,建立於紀律和秩序中
在忙亂的工作和育兒生活中,很多爸媽總覺得美感是一件很遙遠的事。但蔡穎卿認為生活之所以忙亂,正因為缺乏紀律和秩序感。
她以餐廳中被清楚賦予任務的小主廚、小侍者們為例,當上工後,不論將薄軟香滑的豆腐與紫綠萵苣擺盤、帶客人入坐、點菜或是清洗刀叉碗盤,雖然孩子都是第一次嘗試,但十幾個從幼兒園中大班到國小的孩子,卻能在小小的餐廳內表現得動靜有序,展現出一種流動的美感。「孩子容易被有趣的事情吸引住,如果知道如何做,做起來有成就感,自然不忙亂。」蔡穎卿有感而發的說。
因此,當孩子無法自動完成某些工作(如:自己吃飯),可能是因為爸媽並未帶領孩子建立生活規律(如:何時該吃飯)。一個步調總是跟著爸媽忽快忽慢、身心無法安頓的孩子,當然會因為不確定而顯得躁動不安。
美感,在實作與時間中發酵
很多爸媽總希望最好有間速成班,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幼兒的美感力。蔡穎卿感慨的說:「比較母親、自己和女兒這三個世代的孩子,會發現原本應在家庭生活中自然養成的美感力,已隨著現今家庭功能的弱化而漸漸消失了。」因此,她建議爸媽靜下心、不要急,只要帶領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好好說話、好好吃飯、把家收拾好、把衣服摺疊好,讓孩子從秩序和自律中感受美感,美感儲值夠了,美的覺知能力自然便能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