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超速所造成的危險,大家都很了解,但是,「超速」育兒對孩子的影響又是如何呢?
少子化,讓我們更珍惜孩子,讓我們為孩子「提前預備」防範可能的情境,保護孩子可以更順利成長。不過,從研究上來看,許多表面看似無害,只求方便速效的育兒行為,其實對親子都有負面影響。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研究和專家怎麼說,爸媽千萬別讓孩子「錯」在起跑點上!
危機1:過度嘮叨,影響親子關係
爸媽口中常出現的「快一點!快一點!」,原本希望產生提醒及增加效率的作用,但是,吃飯、洗澡、散步要快、遊戲也要趕場,生活滋味顯得匆促單調,家庭氣氛也易變得緊張。
尤其,年幼的孩子通常應變能力相對較弱,在催促吼叫聲中,容易讓孩子手忙腳亂。當小小孩無法達到大人要求的高效率時,很多已忙得喘不過氣的爸媽常被激怒,導致爸媽的情緒失控,親子關係呈現一種緊張的對峙狀態。世紀領袖基金會執行長盧蘇偉指出,父母的「急」易造成孩子的挫敗和焦慮,會讓孩子也用情緒化的模式回應父母,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孩子學習和情緒上的障礙。
危機2:揠苗助長,導致負向學習態度
很多爸媽普遍都存在著:讓孩子「提早學,學得好,學得多」的迷思。但根據研究,孩子要學得好,必須身心夠成熟,加上適齡適性的引導。
如果因為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強迫孩子「跳級學習」,孩子可能因為種種無法控制的外力因素,比如:認知能力不足,聽不懂老師的指令而總是做錯,或者小肌肉發展不夠好,手拿不穩筆,總是寫不好而反覆受挫。危險的是,這些長期累積的失敗經驗,易導致孩子產生「習得的無助感」,讓孩子在日後學習時一遇到困難,心中便出現「反正我怎麼努力都沒用」的想法,而選擇直接放棄。
危機3:妥協策略,後患無窮
當很多忙亂的爸媽身心疲憊、失去耐心時,為了讓孩子不吵不鬧,以解決眼前困擾為前提,常忍不住以開電視、手機或iPad遊戲給孩子玩等原本禁止或有限度的「好康」籌碼,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時,甚至常以「如果你完成某個目標,我就買玩具或帶你去吃速食(滿足孩子任何無理的要求)」當作獎賞。
以上這種作法,只會讓孩子以為吵鬧,爸媽就會妥協。久而久之,除了會強化孩子錯誤的行為(比如:無理哭鬧)之外,也易養成孩子任性的習慣。
危機4:事事代勞,剝奪自主學習
走在路上,你一定常看見許多小小孩,好奇地把玩路上的小石頭,或者觀察起路邊的小花、小草,但很多媽媽常會要孩子快點走,不要亂摸,有時乾脆就把孩子綁上手推車,好專心趕路。沒耐性陪孩子慢慢「磨」的大人,也常常搶下孩子正在摸索的「任務」,快快幫孩子完成。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洪蘭教授在《科學教養與學習》(信誼)一書曾指出,從腦造影實驗中可發現,相較於「自己動手做」和「模仿別人」的動作,前者大腦前運動皮質區的鏡像神經元被活化的程度更強,會牽涉到更多不同的大腦部位,如負責肌肉、骨骼運動的大腦區域、手眼協調的區域及它們的回饋系統。而這個回饋系統會修正動作,使動作愈來愈精準。因此,爸媽絕不能因為心急,便剝奪孩子自主學習的機會。
危機5:超前學習,破壞學習胃口
有些坊間的幼兒園或安親才藝班為了「安」爸媽的心,常將學習內容超齡化、甚至國小化,幾乎淪為國小先修班。但是,讓5歲孩子提前學習7歲孩子才能掌握的知識,往往只會破壞學習胃口,讓幼兒過早體會到學習的艱辛,甚至從此厭惡學習。
有些孩子提早學會部分小學課程後,進入小學發現竟然和以前在幼兒園所學一樣,可能對學習產生誤解,以為小學課程都很容易、上課可以不必太認真,等到過去沒有學過的新學科或知識出現時,他們就會感到挫折連連且顯得難以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