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買到或吃到問題食品時,大人會為了自己的健康和金錢損失,爭取應有的權利或合理賠償;而無法為自己發聲的孩子,爸媽要如何守護他們,讓孩子從小也能學習建立飲食的自主權呢?
聆聽身體的反應,吃對的食物
一個人該吃什麼或不該吃什麼, 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必須符合大自然的規律。人類的飲食和生活型態的改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狩獵民族以獵物為重、農耕年代以作物和牲畜為主、工業時代則是加工食品興盛。生活方式的演變讓人們對食物類型或營養會產生不同的需求,而食物生產養殖的方式又影響人們飲食的偏好。
但是,無論在哪個年代、哪種生活條件下,身體是最誠實的消費者,吃對了,就不易生病,吃錯了,很多問題隨之而來。爸媽在幫孩子的飲食把關時,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分辨健康與不健康食物」,具備選擇好食物的能力。
善用「連結法」教孩子過濾食物
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醫師曾經提出一個「連結法」,建議爸媽以機會教育方式和孩子溝通。例如:如果孩子曾經因為吃某些食物而身體不適,爸媽可先提醒孩子吃了哪個食物身體會有狀況產生,如果孩子堅持要吃,那就必須承擔後果。等孩子身體有不良反應,再進一步應用「連結法」讓孩子把不舒服症狀和所吃的東西連結,像是吃了巧克力,所以就皮膚發癢、過敏了;吃了霜淇淋,氣管就不舒服,頻頻咳嗽⋯⋯。這麼一來,即使再好吃的東西,孩子知道貪嘴後生病更不舒服,以後就會更謹慎地過濾飲食,學會聆聽自己身體的反應,避開地雷食物,對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
同樣道理,每個人需要吃多、吃少,身體會知道,如果爸媽從小總是要求孩子吃多一點,不讓孩子有自主的機會,孩子對身體訊息的警覺性降低,身體本身的調節能力也會變弱。英國倫敦大學一項研究指出:減少孩子對鹽的攝取,也能降低孩子對含糖飲料的欲望。如果孩子每天少攝取3公克的鹽分,每周就會減少喝2杯含糖飲料,這應該是爸媽所樂見的。
引導孩子學習分辨真食物和假食物
吃對食物既然如此重要,孩子除了學習聆聽身體的反應之外,也要學習分辨「真食物」和「假食物」。
什麼是真正的食物?英國知名飲食專家普朗克在《真食物的奧秘》(天下雜誌出版)中指出,真正的食物就是人類老祖宗的飲食法:蔬果是在地、當季的最好;穀物應保持完整而非精煉的;吃傳統養殖的牛肉、乳酪、奶油與蛋;脂肪與油脂不必精煉。也就是說,真正的食物無論生產與製造過程都是遵循最自然的古老方法,實實在在做出來的;而那些看起來香氣撲鼻的麵包、色彩鮮艷的糕點、保存久久不壞的罐頭及微波食品,則可能是布滿人工色素、防腐劑、糖精的工業化「假食物」。
所以爸媽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先教導孩子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新鮮食物比加工食品好,例如:吃水果勝過喝鋁箔包果汁、吃自製的肉丸子比市售貢丸安全。
5個自保方法,對抗問題食物充斥的環境
在黑心食品事件頻傳的此刻,爸媽為了守護孩子,除了拒買黑心商品、關心幼兒園裡的餐點、參與家長會監督學校的餐點運作、支持「基改作物退出校園午餐」運動之外,建議爸媽掌握5個自保方法:
1. 選擇吃當季盛產的節令作物
當季作物新鮮度和味道都是最好,還可避免吃到浸過化學藥物、保鮮劑的食物。
2. 盡量購買產於當地的食材
可避免為了長途運送而應用人工添加劑、防腐劑等特殊儲存方式,也減少運送帶來的能源耗損。
3. 烹調以蒸、煮或低溫水炒為主
烹調方式以保持食材營養與風味為主,避免高溫油炸而使食物變質成為有害身體的食物,或因烹調不當攝入過多油脂與調味料。
4. 讓孩子從小吃真食物
從小讓孩子接觸天然有機食物,保持對食物攝取的多樣性,以獲得較均衡的營養。拒吃含有反式脂肪、基因改造的食品和含有人工添加劑的加工食品。
5. 鼓勵孩子多喝溫開水
果汁飲料裡有色素、甜味劑,可樂的成分會讓孩子亢奮、過動⋯⋯,唯有溫開水是最天然的飲品。如果吃到有害物質,適當喝水還能幫助身體順利代謝,將毒素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