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革命,養成大能力

在綠色飲食意識逐漸抬頭的時代,廚房與餐桌成為孩子建立正確飲食概念最為重要的場所,在家裡,爸媽該採取什麼實際的飲食教育行動呢?



【行動1】啟動孩子味蕾,豐富感官經驗

餐桌上,隨著不同時節出現不同的菜餚,藉著家人共餐時,不只是飲食教育,更是生活全面的學習與革新。這個課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胎兒期就需要關注了,因為媽媽的飲食習慣與口味會間接影響孩子,成為孕育寶貝的基底。當寶貝出生之後,建議爸媽掌握孩子的發展階段特性,採取以下行動。

◼ 食物多樣性
研究指出,新生兒對於甜味的確是有些偏好,不喜歡苦和酸;對鹹味的反應則是在4個月大之後才開始。所以媽媽從餵母奶開始就需要注意口味的輕重和食物種類,因為食物的味道會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哺乳的媽媽若吃各種類的食物,孩子未來也容易接受多種食物。

◼ 吃清淡原味
開始餵寶寶吃副食品時,要盡量讓寶寶吃食物的原味,少用調味料,寶寶的味蕾才能夠體驗不同食物的天然味道;如果一開始就吃重口味,寶寶的味蕾習慣了特定強度的味道,對於較清淡的食物,感受能力也會變得薄弱。

◼ 用五感體驗
大約1歲,孩子可以吃正餐,認知能力增強,語言能力也進步之後,爸媽可以帶著孩子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來帶著孩子體驗「食物」,例如:看蔬果的五顏六色、摸一摸食物光滑或粗糙的感覺、聽一聽敲擊瓜果的聲音、聞一聞或嚐一嚐蔬果的味道,同時用語言輔助說出名稱或感受,幫助孩子理解並學習新詞彙。2歲以上的孩子更可帶著他認識作物生長的環境,或長大成熟前的模樣。

【行動2】動手做:一起採買、烹調、栽種
習慣採用現成的食品,不但會減少家人一起動手做、一起用餐的生活樂趣,不妨嘗試讓小小孩在一旁「觀摩」,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參與採買和製作食物,讓孩子從中了解食物生產過程,學會珍惜食物。

◼ 學習爸媽烹調的方法
如果爸媽習慣採用現成的食品,不但會減少家人一起動手做、一起用餐的生活樂趣,而且因為家中少做飯,難得看到爸媽親手做,於是長大後就算學得到營養常識,卻缺乏動手經驗,不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處理食材或拿捏火侯,認知和行動間的差距將會很大。

◼ 鼓勵孩子參與採買製作
稍大的孩子可以參與採買和製作食物,通常孩子動手做之後,動機增強,吃的興趣也會增加。例如:孩子幫忙洗菜、剝蛋殼、打蛋、拌沙拉、包水餃、做三明治,就會很有興趣等著吃自己做出來的餐點,這個時候,不愛吃肉或不愛吃菜的孩子,也會因為是「自己做的」,而吃得津津有味。參與採買不但讓孩子更認識食材,也看到爸媽如何挑選,同時也可以學習食物的搭配,例如:芹菜炒豆干、番茄炒蛋。

◼ 從栽種過程學會珍惜食物
當孩子瞭解食物的生產過程,從播種、灑水,到悉心照顧與觀察作物的生長,不但能瞭解農夫的辛勤,也觀察到自然的變化,對自己種出來的東西會更懂得愛惜,原本不想吃的食物也會認真吃完,捨不得浪費。5歲以後的孩子還可以認識食物的價值或價格,甚至開始認識食物里程的概念,知道吃當地、當季的食物,才是愛護地球的表現。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