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口語互動,常見Q&A

我們的孩子處在多元的語言環境中,不僅要學說話、學母語、學外語,坊間還有各種圖書、童謠,以及多媒體互動工具。在這種環境下,爸媽該掌握哪些原則,才能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呢?

在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語言問題,以下的常見問答,提供爸媽參考:

Q1:孩子常常不肯聽我念書,搶著自己翻頁,甚至撕書、扭動、走來走去,根本沒把書的內容聽進去,該怎麼改善呢?

幼兒必須透過感官經驗和實際操作才能學習,所以,1歲左右的孩子常會以翻頁、撕書等行為來探索圖書,並不是故意調皮,爸媽除了要帶領孩子學習如何翻書、照顧書外,還要鼓勵孩子探索的意願,允許孩子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瞭解和需求。
提醒爸媽,還不識字的幼兒對圖像的興趣遠大於文字,因此,跟孩子共讀新書時,建議先和孩子翻閱圖片,為圖中的事物命名,看看有哪些東西是孩子知道的、哪些是新事物。為了引起孩子的閱讀動機,爸媽可從孩子有興趣的圖片開始,不一定要從第一頁依序翻閱。爸媽也可以和孩子唱跳兒歌,既能藉身體活動強化學習效果,又能藉兒歌的韻律傳達語言之美。

Q2:我知道親子共讀對寶寶的發展很有幫助,但面對還無法以口語溝通的寶寶,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讀書給他聽。他真的聽得懂嗎?

0∼6個月的寶寶的確還無法理解書的內容,但只要聽到爸媽愉悅、溫暖而富有韻律的聲音,寶寶就能滿足。因此,這段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建立共讀習慣,請爸媽不必拘泥於書的種類,可以選擇任何自己喜歡的書,朗讀給寶寶聽,讓親子雙方享受共讀時光。
建立共讀習慣後,李坤珊老師建議爸媽,請依孩子的發展狀況調整共讀時的互動方式,選書時掌握「經得起孩子翻閱和操作」、「能參與閱讀過程」、「能滿足孩子的探索需要」這3大原則,並從實際共讀經驗中,體會孩子的喜好和需求。

Q3:寶寶白天是給阿公阿媽帶,晚上及周末則由爸媽自己帶。阿公阿媽跟寶寶說台語,爸媽則說國語,會造成寶寶混淆嗎?

由於阿公阿媽和爸媽照顧孩子的時間各半,在國語和台語的語言刺激皆足夠、親子/祖孫互動也良好的情況下,孩子整體的語言發展非但不會受到影響,還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兩種語言,與人溝通無礙。不過,等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隨著使用國語的機會增加、和阿公阿媽相處的時間減少,漸漸地,孩子的台語能力可能就會不如國語。

Q4:爸媽實在太忙碌了,沒辦法常跟孩子互動,讓他多看幼兒節目或DVD,應該也可以促進語言發展吧?

先不論看電視對孩子視力、注意力造成的負面影響,孩子在看電視時,只能被動地接收資訊,無法主導話題。這種單向溝通的模式,缺乏日常對話中輪流的特質(先聽別人說,等別人說完再換我說),也較難透過表情、聲調等線索判斷他人的意圖,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助益有限。爸媽可以跟孩子一起觀賞優質、適齡的節目,作為日常休閒的活動之一,但請不要用電視取代照顧者的角色。

Q5:大家都說學外語要從小開始,才能學得好。請問唱英文兒歌或念英文圖畫書給孩子聽,有幫助嗎?

「學習語言愈早愈好」這句話並沒有錯,但必須在適當的語言環境之下,有足夠的語言刺激,孩子才能習得語言,與人溝通無礙。因此,單靠英文兒歌、圖畫書,甚至坊間的英語課程,都不足以讓孩子真正學會英語,請爸媽不要抱持過高的期待。
如果孩子對英文兒歌、圖畫書很感興趣,爸媽當然可以藉這些活動提升互動品質;不過,若是孩子的母語發展較緩慢,或有口齒不清、口吃等情形,爸媽就應該避免同時使用外語,造成孩子認知上的額外負擔。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