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孩也能做公益

年幼的孩子也能學著做公益嗎?從小種下一顆公益的種子,讓公益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像做運動一樣快樂,像聽音樂一樣舒暢,孩子不僅能懂得分享,也能體驗「我好、你好、他好」的共好真義。

文∕蔡延治 玩具圖書館創會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做公益的理由,孩子的想法很單純
大人物捐錢和做公益,經常都要搞得沸沸揚揚,一定要讓大眾知道,為什麼?
50年代小學有兩個重要的活動,一是買愛盲鉛筆,二是買紅十字會的郵票。當時大家都窮,導師除了用說故事解釋,還會累積點數換榮譽卡和各班競賽,當時的捐款是為了換取榮譽。50-60年代學校發展出童子軍,周末假日組隊做公益,「你丟我撿」是當時環境清潔的任務口號,那是純社團,沒有加分推甄等誘因,在「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的信念下,公益的種子在學子身上生根發酵。

2004年我們舉家在英國,玩具缺乏的兒子當時小四,在倫敦街頭說了「如果我中樂透,要買一幢房子,裡面都是玩具」的願望,我們發現社區圖書館旁的「玩具圖書館」裡面都是玩具,就學他們吧。回台後,當我接洽到一個可行的公益空間,
兒子和我有了這樣的對話:
「捐玩具可以賺錢買房子嗎?」
「不能,捐出去的東西就是送人了,不能換錢也不能拿回來,但是你捐出一些玩具,別人也捐出一些玩具,大家就有很多玩具可以一起玩啦!」
「嗯,如果我能再看到我的玩具,就捐!」

之後他樂意去當小志工,目的是去玩他捐的玩具,我碰到好幾個來玩的孩子,都是來看自己捐的玩具。

從二手玩具圖書館遇到善的循環
二手玩具圖書館成立後,善的循環平台不斷衍生更多良善。在勸募過程中,有兩次印象深刻。2005年一位家長參觀後表示想捐玩具,但是需要有人去載,在承德路七段的巷子小路,我很惶恐的開著車找到了住址,女主人拿出兩袋玩具,身旁還有個幼兒,這戶人家家境看似不寬裕,居然樂意捐出玩具,擴展玩具圖書館的收藏,我真的到現在都感恩他的善舉,想著他家的孩子未來也會是慈善公益的支持者。另外一次全部是大型恐龍,其中一隻的腳全都斷了,是用膠帶捆接的,從痕跡上看應該修很多次了,那表示這隻恐龍是孩子的最愛,孩子把最愛的恐龍也捐了!

當玩具圖書館需要的志工量激增時,有些企業安排員工擔任一日志工,服務中交流最多的話題是「那是我孩子小時候最愛的玩具」,他們臉上寫滿回憶。還有一次我在大學課程花了很多心力帶著學生募集玩具、清潔裝箱,送到偏鄉成立玩具書館。我們有個共識,若育兒資源公共化的概念能夠普及,大家成家育兒時就有個好去處,現在的努力也是為自己的未來,自己種樹,帶著子孫乘涼。

用故事、討論和示範帶孩子行動
怎麼教育孩子做公益?孩子還不能理解設身處地,在分享勸募玩具時,偶爾會聽到「山上海邊也有小朋友嗎?」那就透過故事讓他們理解他人的需要吧!跟孩子說王貫英圖書館的故事、飢餓三十、舊鞋救命、陪他長大、傳愛背包、點亮生命之火、德蕾莎修女的故事……,用繪本引導孩子認識共好的內涵。

我曾為孫子唸《怕浪費奶奶的生活寶典》(親子天下),奶奶的口頭禪「真是浪費?啊!」成了孩子們彼此監督不浪費的共識用語。童謠拔蘿蔔,請大家一起來拔蘿蔔,能唱能演,體驗合作的快樂。看完《1℃究竟有多熱?》(上誼),決定在植樹節帶著孫子捐錢種樹,而《奉茶》(青林)也讓孫子們理解,小小的舉動幫助旅人得以繼續行程。

在生活中,可以從嬰幼兒期開始教分享手上的食物和玩具,請他幫忙拿錢供養托缽的僧人、打賞街頭藝人、慈善乞丐……,找機會讓他問為什麼?大人以身作則,孩子在過程中模仿學習,以自己的能力條件出錢出力、出資源、捐時間當志工,都是在體驗合力完成某件對的事情。

慈善傳承,親子一起做公益
親子一起做公益,是一種慈善的傳承。個人做公益是一個點,做一天公益是一個點,兩點成一線,將是無數公益的開端。孩子年齡尚小,被動的出錢出力,然而這是在種一顆公益種子。試想,如果他的同儕們都好,未來或許大家就不用那麼辛苦。

「公益教育」要教給孩子的是分享的快樂和體驗共好。公益是對社會大眾有益處的事,最大眾利益者優先做;但是對的事情,即使只是滿足一人需要也應該做。讓公益像吃飯睡覺一樣自然,像做運動一樣快樂,像聽音樂一樣舒暢,讓孩子做公益沒有懸念。公益的蝴蝶效應就在我們周圍,需要永續擴散!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