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命相關的圖畫書,是很需要讀者慢慢閱讀、好好討論、緩緩沉澱的。父母不要因為主題困難就避而不談,反而要準備好用溫柔的心靠近與面對。
文/黃筱茵 資深童書翻譯評論者
如何陪伴孩子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慢慢學習想像與理解「他人」的生命經驗與感受?或者,不僅僅是其他的人,甚至是其他生物,或是與我們同樣居住在這個大千世界的各種生命體?《在我被吃掉以前》(聯經出版)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
感覺傷心,是理解他人生命的起點
翻開書頁,跟著小牛一起搭上車,回到出生的牧場去看親愛的媽媽最後一次,孩子的心會隨著小牛的感受起伏。他們讀完故事可能會覺得有點傷心,可是這種難過的感覺,其實正是試著理解「對方」生命歷程的起點。
故事的主題與角色造型分處情感光譜的兩端:主題描繪某些動物幾乎打從出生就決定的命運——等長到夠大,就會被販售食用。從動物生命的角度看來,這當然是個殘酷的事實,不過卻也是實際狀況,然而作者不但選擇從牛的眼光來再現這件事,還讓牛表述他的心情與遭遇。
故事才揭幕,小牛就告訴我們:聽說他很快就要被吃掉了。為了去見媽媽最後一面,他獨自搭上車,開始這趟告別的旅程。他圓滾滾的身形和純真無辜的表情都讓讀者很容易認同,他背著包包和水壺,包包裡甚至還帶著雨傘,看起來像極了要開心地去參加校外教學的孩子。
車子一路向前,小牛想起溫柔的媽媽,想起自己被賣到其他牧場的過往,也娓娓訴說了自己藏在心底的心聲……小牛何嘗不想擁有自由自在的生活?或是像動物園裡其他動物那樣受人喜愛?小牛的樣貌、背景描摹和圖像用色都使得故事散發著田園大地與美好的自然柔和的氛圍。
討論問題,接納理解多元角度
其實,整體圖像看似愈是溫暖美好,小讀者在聽這個故事時更是會感覺心酸酸,他們可能會提出各式各樣的疑問,包括:「為什麼小牛要被吃掉?」「為什麼小牛不能跟媽媽一起生活?」「為什麼小牛明明看到媽媽了,卻不過去叫她?」「牛媽媽那麼用力奔向小牛搭的車,為什麼不阻止他回去?」等問題。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細心觀察書頁裡的圖像,問問他們怎麼理解和詮釋不同頁面的涵義,還有他們認為故事裡不同的角色是怎麼想的。孩子們的提問與解釋,都是我們可以跟孩子們討論各種問題與想法的機會。因為,世界雖然有各種既定的運作模式,我們卻永遠都可以努力去理解當中不同人事物的境遇與感受。
共讀故事時,我們愈能用開放的態度鼓勵孩子們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就愈有可能了解,這個世界充滿複雜或相異的多樣觀點與立場,也愈能逐漸學習接納與理解種種有時看似對立或矛盾的觀點。
好與壞同在,才是生命真實樣貌
這則故事裡有許多值得討論的畫面:比如小牛想起媽媽時,畫面中呈現的是他與媽媽相依偎、媽媽輕輕吻著他額頭的柔情記憶。媽媽的身形幾乎佔了整幅跨頁,可見媽媽在小牛心中的分量,還有帶給小牛的安全感。不論是小牛記憶中他出生的牧場,或是媽媽和弟弟妹妹們目前生活的地方,都暈染著滿滿的幸福感。
小牛即將面臨的命運頗為無情,可是他心底卻始終保留著溫煦的記憶,這也捕捉了生命真實存在的面向──就是傷心與溫暖同時存在,溫暖的情感記憶能在每個人害怕時,安慰他們的心。
說到底,《在我被吃掉以前》這樣主題的書,是很需要讀者慢慢閱讀、好好討論、緩緩沉澱的作品。父母不要因為主題困難就避而不談,反而要準備好用溫柔的心靠近與面對。孩子走進不同的作品,一次又一次看見生命艱難的課題,還有愛的無限可能。
相關書籍推薦:
星空下的等待/作者暨繪者珊卓拉.迪克曼(Sandra Dieckmann)/譯者海狗房東/上誼文化 出版
晴子的黃色爸爸/作者王淑慧/信誼出版
小白/作者郭乃文/繪者周見信/信誼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