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見孩子的數位超能力

面對數位科技,家長除了管控孩子適度使用,更可以先將憂心暫放一邊,以「欣賞」的角度,看見孩子面對遊戲破關的堅持與設法突破困難的毅力,還有沒人教就習得的數位能力,讓親子之間拉近距離。



文/劉容襄 臺師大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兼任助理教授

數位科技帶來挑戰不斷
首先讓我們想像幾個情境:
情境一 你緊盯著眼前的孩子,孩子緊盯著眼前的螢幕,彼此的表情越來越扭曲,他專注著過關,你專注著「準備生氣」,最後一起開口:「我過關囉!」「快還給我!」孩子興奮雀躍,你怒目而視。

情境二 下班回到家,一開門就看見孩子興奮的神情,他立刻放下手邊的玩具三步變兩步的迎面跑來,當下疲憊的身軀也被孩子的笑容融化了,然後,孩子熱情的抱著你大喊「手機給我玩!」

情境三 「奇怪了?我手機的遊戲是誰下載的?」「哥哥,是你嗎?」哥哥一臉無辜地搖搖頭,「老公,是你喲?」老公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此時,只見幼兒園的弟弟靜靜地坐在一旁笑著說「是我」。

上述的情境曾發生在你家嗎?

這些年,我們看見了因著數位科技的新挑戰,讓家長們眉頭深鎖的比例愈來越高,而且發現孩子好像都逐漸往令人憂心的方向走去,就好比上述情境提及的現象,「講不聽、忍不住」,還隨時拋「變化球」讓家長傷透腦筋。

不過,今天要談的倒不是停留在如何控管,而是進一步找到孩子藏在看似令人頭疼的行為,其背後的潛在能力。

網路世代的優勢常被忽略
許多專家學者都一直關心著在數位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具備了那些值得留意的特質,D. Tapscott(唐.泰普史考特)便是其中之一,近二十年前,這位社會趨勢觀察者,便已稱這個世代,正在改變你我的世界。

當年他的研究團隊利用網路社群,大量蒐集並訪談到不同世代與跨文化間對彼此的看法,發現代表家長們的世代語言,對下一代傾向憂心而呈現出負向的觀感,例如:孩子們總是沉迷網路、習慣隨意竊取資料、不重視工作態度等。

然而,當他解讀這群年輕人世代的語言後,逐步釐清這些現象背後所代表的特質,像是家長們不習慣的網路語言,卻是年輕人展現自由與表達的溝通方式;看似沉迷網路遊戲,竟使他們從娛樂衍生為工作的新模式。而且,他們並非不重視工作,只是方式改變了,甚至投入其中的專注度不輸給過往世代,更不用說他們藉由數位科技所開創出來的新視野!

這些有趣的觀察與解讀,確實帶來了不同的觀點,同時也在說明一件事,那就是「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生活的模式,只是我們有沒有『彼此發現』而已」。

學會欣賞孩子的數位超能力
這群泰普史考特口中所稱的年輕世代,如今許多都已為人父母了,卻也不自覺地懷著憂心看著下一代,這很正常,因為現今孩子對數位科技的黏著度確實急遽飆升,以至於出現風險的可能性更甚以往。

但是,若先將憂心暫放一邊,延續著「欣賞」的角度,不妨回頭再「解讀」一下文章開始所提及的三種情境,也許會看見孩子面對遊戲過關的堅持設法突破困難的毅力,他不是不愛你,只是在當下他毫無保留的將對遊戲的喜悅展現出來。至於沒人教就習得的數位能力,這不厲害嗎?

話說至此,當然不是「暗示」家長,既然管不住就放手吧,而且還多了一份欣賞的藉口。而是,目前數位科技是不可逆的趨勢,在此趨勢下,要避免孩子使用著實不易,與其全然限制,不如把握進學齡期甚至更早之前的適時引導,讓孩子知道從螢幕而來的不是只有遊戲,還有工具性使用,換言之,在適當的使用規則下,有適齡的遊戲時間,也有知識與教育性運用的時間。

讓孩子從小建立「以真實情境為主,輔以螢幕與科技」的寓教娛樂學習方式,家長在期間多一份「欣賞」角度,或許會慢慢發現孩子在數位時代裡因著更新而變化的特質,出現了與時俱進的「數位超能力」。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