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可能發現過,當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或做事動機時,他會學得更好、做得更好。既然動機這麼重要,在生活中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發展出強烈而良好的行為動機呢?
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 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教授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內在學習的動力,但是,若沒有得到良好的引導,這些天賦會逐漸消失。爸媽如果能從小就鼓勵孩子,增強內在的動力,這些重要的人格特質會為他日後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產生長遠的影響。
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效果大不同
動機能引導一個人朝向特定的目標前進,直到完成任務為止。動機有內在與外在兩種。
內在動機是基於個人的興趣、滿足感和享受。當他的行動源自內心的興趣時,行動本身就帶給他滿足感;若對所要做的事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時,他的內在動機便會更強烈。
外在動機則是指行為的產生是依賴外在的激勵。外在動機可以產生短期的成效,但是一旦誘因消失或失去吸引力時,孩子便不再有努力的動機。所以從長遠來看,依賴外在動機是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研究顯示,內在動機能激勵行為增長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 Mark R. Lepper 和密西根大學的 David Greene 曾經做過一個有關獎勵對兒童影響的研究。他們找了51名3-4歲對繪畫有興趣的幼兒,隨機分為三組:
第一組是預期回報。孩子們在活動最先開始時,被告知參加畫圖活動,就可獲得一張漂亮的證書。
第二組是驚喜獎勵。孩子們同樣參加畫圖的活動,不同的是直到畫圖活動結束後,才意外收到一張漂亮的證書。
第三組是沒有獎勵。這組的孩子們參加畫圖活動,不期望也沒有得到任何的獎勵。
畫圖活動結束後的幾天,研究人員持續觀察這些孩子畫圖的次數。研究的結果發現,有預期的孩子減少了對畫圖自發性的興趣。這些孩子以前喜歡繪畫,表示內在動機高,一旦期望透過這個活動獲得獎勵,他們反而失去動力,畫圖的次數只剩其它兩組的一半。但是第二和第三組的孩子對喜歡畫圖的興趣依舊保持,因為他們在畫圖過程就已得到滿足,產生內在動機。這個研究的結論是:外在的學習動機不利於孩子的行為增長。顯然以內在動機激勵孩子能力的養成,要比外在動機好。
●善用外在動機,也能幫助孩子克服障礙
但是外在動機並非一無是處。當任務屬於非常困難或是不愉快的,外在動機可以提供克服障礙所需的動力,甚至幫助孩子打破逃避面對挑戰性任務的消極態度,隨著時間推移幫助他培養內在動力。例如,小兒科診所在孩子打完針後,送他一張可愛的貼紙或小禮物,多次經驗後,孩子知道忍耐一下可換得好結果,長大後就不怕打針了。
平衡運用內外動機,培養孩子的動力
爸媽只要能把握大原則,再看需要培養的任務性質,透過內在和外在動機的運用,找到一個平衡點,就能培養孩子的動力。建議爸媽可以這麼做:
原則1避免用獎勵或處罰來引導孩子
雖然獎勵或處罰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孩子依賴糖果禮物等獎勵,或是擔心被處罰而勉強完成任務,就無法將外在動力轉換為內在動力,時間久了,就會成效不彰。
原則2激發好奇心與培養興趣
學習是個長期的目標,鼓勵學習是為了獲得新知識,而不只為了做作業考試或比賽得名。爸媽不妨創造一個有樂趣的學習環境,讓孩子的學習動機成為他的最愛,否則孩子面臨過大的成就壓力,學習便不再是有趣的了。比如學琴的孩子,為什麼有的能一路學下去,有的卻早早就放棄?唯有把練琴變成內在學習動機,才會自動自發的彈琴。
原則3給孩子自主自決的權利
研究顯示,如果孩子對自己要做的事情是能選擇和掌控的,就會更有動力。不過,如果給予無限的自由,孩子可能會因工作的內容太困難或乏味的而逃避。所以爸媽要在一個有規劃的範圍內,讓孩子做選擇。
原則4透過親密關係,內化動機
孩子喜歡做有意義的事,特別是與他親近的人有關的事,因此爸媽的引導非常的重要。孩子會透過與爸媽互動學到他們的價值觀,了解什麼是重要的事,學習做事方法。透過親子的親密關係,爸媽可以了解孩子的需求,引導他利用內在動機完成任務而發展出能力。例如,吃飯前把家人的碗筷擺好、招呼大家吃飯,表現對家人的關愛。
原則5爸媽參與其中,但不過度介入
爸媽在不過度介入的狀況下參與孩子的活動,是促進內在動機有效的方法。因為爸媽的參與,表達了對這些活動的重視,會增加孩子的內在動力。
原則6提供適度挑戰,培養成長的心態
當任務或活動太過簡單時,孩子會感到無聊;當活動太艱難時,會感到沮喪和氣餒。所以要設定適度的挑戰,讓孩子透過練習和努力來提升自我的能力,並培養成長心態,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努力不懈發展出能力。有成長心態,就會有內在動機去迎接挑戰,培養出終身學習的樂趣。
原則7學習設定目標
設定目標要著重在發展能力和掌握新技能,而不是只為了獲勝。一項研究發現,能掌握目標的人,有著更高的自我效能和更?的內在學習動機,同時更能在面臨挑戰時,堅持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