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婉霖 (語言治療師)
語言能力包含聽、說、讀、寫等四大能力,學前階段尤重「聽」與「說」能力,因為這是奠定學齡後「讀」與「寫」能力的基礎。人際互動是幼兒語言成長與精進的要件,爸媽則是最關鍵的人物。從信誼調查可以發現,有9成7受訪家長也都認同這樣的觀點。
你知道「該如何對孩子說話」嗎?
通常擔心或察覺自己孩子語言發展比較慢時,家長收到的第一個建議都會是「要多跟孩子說話」,但這句話只對了一半,因為並不是一天到晚對著孩子說話,他就會進步,而是要學會「如何對孩子說話」。以下是親子對話時需要特別留意,卻很常被忽略的幾個重點:
● 先滿足生理需求,再進行互動
許多小事(如肚子餓、想睡覺)都會成為干擾孩子的大事。所以不論做什麼,都要優先順應孩子生理需求,親子對話更是如此,不然所有互動都得不到效果。
● 營造「孩子主導」的對話環境
即使在孩子還不太會說話的階段,都請嘗試以孩子有興趣的玩具或遊戲開啟對話,家長不僅要鼓勵他多說、多分享,過程中還要用心聽、給予回應,才能提高他開口的動機。
● 面對面互動,讓視覺也摻一腳
千萬不要一邊和孩子說話,一邊滑手機或做自己的事情,面對面互動,讓孩子「看」我們的表情跟口型,家長也能藉由孩子表情變化,察覺他有興趣的話題,進而開啟新的對話。
● 不超速的「+1 法則」
孩子學語言要講他「聽懂」的話。最簡單的方法是「+1 法則」,孩子會發單個音,我們就說疊字詞或單詞,等他會說語詞了,我們就說短句⋯⋯,隨能力改變說話內容,像爬樓梯般,踩穩了再往上爬,才能越爬越高、越爬越順。
● 等待,並接住孩子丟出的每顆球
親子互動要像打球「一來一往」,請不要一次丟一連串的問題給孩子,又急著要他通通回應。家長要練習等待,例如,玩玩具後等他的反應,或問一個問題後等他的回應。最重要的,別忘了設法接住孩子丟出的每一顆球。
這些語言行為困擾,都是孩子進步的契機!
信誼調查顯示超過6成受訪家長現階段正面臨一個以上的幼兒語言問題。接下來,我將針對讓多數爸媽最頭大的問題,以語言發展歷程為基礎,結合個人臨床實務的經驗,提供爸媽可以努力與調整的方向。
Q. 孩子不太會說話、語彙量很少?
擴展語彙量,生活就是最好的教室。尤其1 至2 歲孩子正處於語彙快速發展的時期,爸媽可以這樣做,讓他在開心玩樂中,逐漸進步:
● 當個「好旁白」
在孩子注意力佳時,將他正在做的事情說出來。例如,溜滑梯時說「爬樓梯、爬爬爬、高高的滑下來、好好玩喔!」記得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說(+1 法則),說得太長太難反而沒有作用。
● 善用兒歌、繪本和玩具
兒歌中的重複字句有助豐富語彙量、促進語言學習,也滿足孩子說說唱唱的渴望。共讀繪本、共玩玩具,都能讓孩子沉浸在樂趣之中,在不刻意、無壓力的方式去習得新的語彙。
● 高品質的陪伴玩耍
積極互動,讓孩子更想透過對話交流。例如,畫圖時問他「你在畫什麼呢?」引導他說出畫的內容。若用詞不正確,也不須直接糾正,而是要透過示範,讓孩子學會更正確的說法。
Q. 孩子說話不清楚、口齒不清晰?
3歲半前,口腔動作發展尚未成熟,一般不需要特別擔心說話不清楚的問題,滿4歲後,若陌生人還聽不懂孩子在說什麼,就建議找語言治療師評估。整體來說,2至3歲是說話清楚的準備期,更是影響未來口齒清晰度的關鍵,親子日常互動請把握以下3原則:
● 說話速度放慢
家長說話速度放慢,可以讓孩子聽得更清楚,但不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刻意一個字一個字說,而是只要放慢速度就好了。
● 提供正確示範
當孩子發音錯誤時,他需要的是大人重新示範,而不需要請他一直重講一次,因為過度矯正只會減低孩子的分享意願。
● 讓孩子自己吃飯
滿2歲之後,飲食選擇請盡量跟大人一致,不需要特別使用食物剪,最主要的目的是透過咀嚼食物充分運動口腔器官。
Q. 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需要或想法?
一般情況下,4 歲後才能逐漸做到「對日常事物或經驗對答如流」,孩子4 歲前表達不到位、說不清楚,無須過度擔心。想要幫助孩子越來越進步,爸媽請多留意幾件事:
● 練習,累積每天的「小進步」
表達不只把話說出來,還要在對話中考量對方感覺、思考將感受化為語言等,這些對孩子很困難的事,都必須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累積表達能力。
● 語言能力與其他能力環環相扣
就像動不動就哭鬧、家長以為的情緒問題,可能是表達能力不足而造成,當語言能力進步、說得出想要的物品或需求,情緒失控情形就會改善。
● 別讓3C 剝奪思考機會
3C 使用讓孩子長時間處於「被動接收」角色,因而不習慣思考、語言簡單化。請記住,好的表達需要思考後才能產出,請為孩子保留足夠的思考空間與時間。
Q. 孩子總是插話、頂嘴,說話沒禮貌?
強化「語用」能力,是養出有禮小孩第一步。3 歲後,大部分孩子都能像「小大人」般跟家長對話了,家長的擔心也從語言發展問題轉變為語言困擾行為。這階段請強化孩子「因應不同環境或對象,使用不同語言」的語用能力,這不只攸關禮貌,更可能影響未來社交關係:
● 明確規則
讓孩子知道「買東西要排隊,說話也要排隊」沒有人說話時,自己才可以開口。有人說話時,除了等待,還要聆聽。
● 正向回饋
當有遵守規則時,請給予鼓勵,以強化他好的行為。例如,告訴他「我發現你剛剛有忍耐耶!」把他好的行為說出來,就是最好的鼓勵。
● 身教示範
孩子就像面鏡子,隨時反射出家長的行為與對話,在看見孩子困擾行為時、在要求孩子調整之前,大人一定要做良好的榜樣。
● 親子共讀
透過孩子能理解的故事情節具體說明,他更有興趣聽,過程中多討論、問孩子「如果你是○○(書中角色),你會怎麼做(說)?」
● 討論勝於責備
當孩子頂嘴或沒禮貌時,別在公開場合直接責備,請等大家都冷靜下來再「私下討論」,問他「再遇到相同情形,怎麼說比較好?」
跟著孩子的步調,才能提供最適合的方法
信誼調查結果與我實際接觸面蠻符合的,雖然難免會遇到過度擔憂的家長,但我個人認為過度擔憂總比過度樂觀要好,爸媽請相信自己的直覺,有疑惑就去找語言治療師或相關專業人士做評估,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最後,也請相信孩子。孩子出生之後,處於不同的語言環境,有著不同的學習經驗與生活體驗,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發展步調,跟著他,給他最適合的方法,自然都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
【延伸閱讀】數位專題報導:0-8歲語言力大揭密!更多幼兒發展專家回應與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