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愛日,培養手足情誼

有手足,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您知道嗎?孩子從同伴互動學到的不只是友愛,還有更多重要的事。現在的家庭手足不多,爸媽該如何營造孩子交朋友的機會,幫助他們學到這些寶貴的能力呢?

文∕蔡延治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榮譽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手足互助互愛,情誼代代相承
最近,我跟兩位姊姊和兩位姪女去歐洲自助旅行。兩個世代五位蔡小姐,青銀共遊。這份好情誼是我們家的傳統。

我家有六位兄弟姊妹,年少時一起去戶外走動、爬山,現在老了常聚餐和分組旅遊。雖然小時候我們經常吵架、搶東西吃、爭奪好位子睡,但在外面受到霸凌,會團結一致。有一次鄰居兄弟欺負我和弟弟,大哥提著一桶水,拿著自製竹水槍為我們出氣。人多勢眾,別人不敢再欺負我們,這就是有兄弟姊妹的好處。

結婚有了孩子,各家孩子一起長大,即使和自家手足的年齡相差很多,總會有年齡相仿的表兄弟姊妹當玩伴,甚至想出「三人同行一人免費」買團體票的省錢法。大人工作忙碌時,還可以彼此托兒,經常互動的孩子不陌生,大人也不會見外,誰家有事,很快就能相互補位。

大人公正不偏心,促成好感情
手足情誼的致命傷在大人的偏心和不公正,例如喜歡成績好的那個,長得漂亮的,跟父母長得像的,身體弱的,任何一個理由去偏愛,都可能造成其他手足眼紅。在重男輕女,尊大寵小的年代,慶幸父親對我們挺公平的,不會因為是么兒就比較寶貝不用做家事,也不會因為是老大可以分食較多。在我們懂得多和少的差別之後,父親會用有獎徵答或抽籤方式讓大家得到獎品,積分最高的可以多一份稀罕的點心或多幾顆葡萄乾。

我家孩子在小學階段特別愛吵架,爭車子座位、搶電視卡通節目等,我告訴他們,媽給你們生了兄弟姊妹,是給你作伴的,不是來練吵架的。我已經忘了他們當時如何回嘴,不過現在他們雖各奔東西,無論誰遇到麻煩事,其他人馬上義不容辭的相挺。

獨生子女,需要學習融入社會
社會型態轉變下,獨生子女造成新的人際瓶頸,沒機會在安全的狀況下學習與人協調,溝通經常變成吵架。孩子的朋友從小三千寵愛在一身,家中不會有人爭食、搶玩具,也沒有輪流、分享的機會。有一天,在我家看見三位手足鬥嘴毒舌,她說好特別的感覺:在同個家庭一起長大的人,長的有點像有又不像;有些觀念一樣,有些思維又不同;對其中一位熟悉,好像就能很快認識其他人。

有些父母以為幫孩子排除團體裡不愉快的人事物就是愛孩子。殊不知,對孩子來說,社會技巧不足所造成人際關係的孤獨感,影響深遠到超乎我們的想像,例如自我中心的孩子看不見他人的需要,無法對他人的不愉快感同身受;不懂禮貌和包容的孩子,有時連輪流等待都是一件苦差事。

父母要學習一件事,孩子不是只生活在家庭內,他必然要加入社會,他是需要朋友的,而受歡迎的方式不是拿小禮物去交換友愛、刷存在感,友愛需要學習。孩子的世界要用孩子的方式解決,幼兒園裡A生病了,B可能會因為A不去學校所以請假;孩子回家吵著要看某個影片、要穿什麼圖案的衣服鞋子,多半是想要和同儕有共同話題。

引導孩子交朋友是大人的任務之一。美國的情人節也是「友愛日」,情人節當天,小學和幼兒園的孩子會買或自製小卡片送給全班同學表達友愛,這已經成為傳統。《彼得的椅子》和《三隻小豬》的故事教孩子手足情誼,《好朋友俱樂部》說的是交朋友,善用繪本引導孩子交朋友是個好方法。

讓學校同儕成為孩子的好隊友
人倫之一兄友弟恭,孔融讓梨是佳話,是學習人際關係的典範。現在家中的孩子少了,沒人可以學習禮讓,需要靠學校和社團彌補。「妹妹乖,看姊姊的。」這句話不是出現在我家,而是出現在「0~3歲混齡托嬰中心」的教室,孩子入托後,2歲多的大寶像姊姊般呵護著學爬的小寶,因為她也是這樣被呵護大的,他們在同一間教室一起長大,像在家一樣。

只收12位孩子的「公共家園」也是「類家庭」的概念。我曾帶著孫女到「育兒友善園」玩,這是小型的社區親子館,照顧者散坐在不同角落好像圍個大圈,一位家長手上的玩具吸引了別人家的孩子,他也歡迎那位孩子加入一起玩。大人們彷彿找到神隊友,一邊聯合照顧孩子,一邊喘息聊媽媽經、爺爺經,孩子們很安全的在這個友愛圈圈裡探索、找玩伴。家庭裡,父母是孩子的導師;而同儕在成長過程裡一起面對困難、互相支援,是最重要的夥伴。

「在包容中長大的孩子,有廣闊的胸襟。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能經得起挫折。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擁有正義的心。在被愛中長大的孩子,會懂得愛別人。」這些名言,真的不假!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