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筆記——生活中各種行為的大腦機制

本書目的是讓學生/讀者從生活實例中,了解大腦的功能,從而對自己的行為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使生活得更順利,也更有意義。

文/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大腦說明書》作者序

會起心動念寫這本書是台灣的教授有屆齡退休的規定(國外沒有),但是我雖然76歲了,腦筋還很清楚,手腳也還俐落,自覺還可以有所貢獻,不想留在家中做等吃、等睡、等死的三等公民,所以想把神經科學在生活層面上的應用寫出來,一方面推廣認知神經科學(到現在仍有主持人拿著我的名片不知道該如何斷「認知神經科學」這個詞);另一方面若有後人對神經心理學感興趣時,可供參考。同時,因為大腦跟學習是直接的關係,不管時代如何改變,符合腦科學的教養方式不會變,只要有孩子,就有父母需要知道孩子大腦發育的過程,就有老師需要知道如何可以有效的教學。

我原先不知道台灣的學生為什麼對學習這麼沒有熱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的老師在教書沒幾年,教學的熱情就消耗殆盡,直到有一年(那時,教師還被尊重,孔子誕辰政府還放假),某部會辦了一個慶祝教師節的活動,我才聽到二十多個老師說:年輕剛出道時,滿腔熱血要為國家培養幼苗,作育英才,但是台上講得聲嘶力竭,台下睡得橫七豎八,很快熱情就不見了,教學成了雞肋,變成了為五斗米折腰。我聽後很傷感,不知為何到這個地步。

其實學會一樣東西本身就是一個「報酬」(rewarding),只要引發孩子的動機,他們便會主動去學,這是連動物都有的行為,為什麼人反而沒有了呢?學生若沒有終身學習的心態,一出校門馬上會被社會淘汰。在大腦的實驗上有看到,只有主動要學,神經才會連接,大腦才能改變。大腦改變了,學習才會有效,若不能引起學生動機,父母、老師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費。

後來我的孩子也產生不想學習的態度,而他原本是個很好學的人。我在看了他的課本後,就了解了,原來台灣課本編得實在太枯燥無味了,一堆的事實,沒有交待來龍去脈,就要考填空題,學生不了解為什麼,只能死背來應付考試。我當時就有了寫一本跟生活有關,而且馬上用得到的書的念頭。現在退休了,正好把它寫出來。我知道這本書一定要不一樣,不然就不值得我花精神寫,家長花錢買,學生花時間看了。那麼要怎麼不一樣,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呢?

我是做動物實驗的,我知道只要先讓動物看到報酬,牠會拚命去做,哪怕很無聊的作業也會不停的做。這個重點在「先」,所以要先讓學生看到為什麼要學這個引發他的動機。對動物來說,一點食物或果汁作報酬就可以,但對人來說,物質獎勵的效用太短暫,很容易飽和,必須用高層次,精神上的報酬才會有效。如果能讓他們所學馬上能用,動機說不定就可以持久了。於是,我改變教學方式,先讓學生看到學這個的用處,啟發他們對自己身體和行為的好奇心,然後再給答案。比如說,我請學生把手指輕輕按在眼球上,讓他們感到眼球在跳動,然後問:眼球在跳動,為什麼你的視野卻是平穩的?

學生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所以沒人回答。我先鼓勵他們盡量猜,都不對後,再給答案,從記憶的實驗知道,經過思考後的答案記得最牢。於是告訴他們原來是小腦在作用,眼球往左跳時,小腦就把眼球的肌肉往右拉,把作用平衡掉,因此視野可以一直保持平穩。

我再問:大腦的資源很寶貴,為什麼要讓眼球跳,再來讓小腦去把視野平穩起來?這種做白工的行為對任何企業都是不合理的。

原來大腦不會處理靜止不動的東西,因為不動的東西不會危害我們的生命,大腦的資源要留起來去處理那些會快速朝我們跑過來的刺激,這是演化留在我們基因上的保命功能。因此,一個影像如果一直落在視網膜同一個位置上久一點的話,大腦就看不見了。眼球必須不停的跳動,好讓影像停留在視網膜不同的位置,以保持鮮明。

我請他們舉一個生活上的例子看他們有沒有真的懂,有人說「入鮑魚之肆,久聞而不知其臭」。這個是,但最好的例子是電視台報新聞的主播,因為他們是坐著不動的,既然坐著不動,為什麼需要三台攝影機交替的拍攝?原因就是如果一直不動,主播的影像會從視網膜上消失,所以導播就要叫一號攝影機拍一下,切換到三號,再切二號,當影像落入視網膜不同位置時,你就看到主播在報新聞了(這也是插播的廣告都是非常快速的跳動,因為跳動的東西會吸引眼球的注意)。

我發現一旦把握住了學生的動機,使他好奇想知道時,學習的態度就改變了。很多學生還會回去把這堂課學的東西講給他的室友或父母聽(也有回來告訴我,他的父母曾經是我的學生,我才知道自己竟有這麼老),前面說過,學會本身是個報酬,學生很高興這一堂課有學到東西,會準時來教室報到;我也很高興教學有效、有成就感,這樣老師就容易在師道不存的社會中,堅持下去作育英才了。

這是我寫本書的目的,希望讀者能透過對自身行為經驗的了解,去閱讀更多其他跟大腦有關的書籍,去除愚昧,打破一般人對大腦的迷思,不要再喝符水或去收驚,花辛苦加班賺來的血汗錢去替孩子潛能開發、右腦開發或去參加記憶補習班來提升他的考試成績,我希望父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孩子的行為,從而提昇我們國民的品質,因為國民的教育水準就是國家的力量。我們看到外商把工廠遷出大陸時,會優先考慮緬甸就是因為緬甸的教育水準比東南亞其他國家高一點,而高這一點就可以減少瑕疵品的損失。台灣沒有自然的資源,我們最大的資源就是我們的腦力,只要有終身學習的態度,不管未來科技再怎麼變化,他們都能去學習,父母不用擔心他們會被時代淘汰,因為學習本身就是解碼新知的鑰匙。

做生意很重要是盤點存貨,知道自己有什麼。我們每天過日子,也是一樣要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去應付生活上的需求。希望這本書是個有實際效用的生活教戰手冊。

書籍簡介



大腦如何主宰了我們的生活?
你知道情緒影響我們的記憶嗎?
你知道作夢是在演練白天的學習嗎?
為什麼一心二用容易出錯?
男女的差異或偏好是天生的嗎?
怎麼樣學習才會最有效呢?……

洪蘭教授的《大腦說明書》,讓你認識大腦與生活的關係。
透過大腦的科普知識,以及許多實驗和有趣的例子,
發現原來身邊許多小事或決策都跟大腦息息相關。
就從現在起,善待你的大腦,讓它發揮最好的功能!

作者簡介
洪蘭 
美國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現為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年推廣閱讀,並針對台灣教育、社會問題提出精闢見解,藉著寫作、翻譯和演講,分享正確的腦科學知識及為人處事的道理。著作及譯作豐富,包含《遊戲與閱讀》、《啟動孩子的大腦》、《情緒和品格》(信誼出版)、《養男育女調不同》(遠流出版)、《請問洪蘭老師》(天下雜誌出版)等。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