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爸媽這樣教,讓孩子遠離成癮問題

您的孩子一拿起手機或平板就停不了?只要一閒下來,周圍沒有特別好玩的事物,就吵著看平板嗎?現代社會中數位成癮的年齡愈來愈下降,作為家長,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使用習慣,並預防成癮呢?



文/鍾世明心理師

數位多媒體出現至今,影響力早已延展到生活各個層面,社群、通訊、短影音等,都可能已經產生類似遊戲成癮(2013年列入精神疾病診斷)的現象,更有許多因無法使用數位多媒體而出現的情緒失控事件。

「成癮」是甚麼?成癮的定義來自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5版(DSM5)提到的11項物質使用障礙症狀,例如使用時間愈來愈長才能滿足(耐受性)、停止會生氣失控不舒服(戒斷症狀)、影響學業/工作/生活/人際等面向(損害性)為主要的判斷指標。

長時間使用並不等於成癮,但一旦孩子達到成癮,就非常不容易處理,家長需要提早預防,避免孩子在使用數位多媒體的過程出現耐受性、戒斷症狀、損害性!

不給手機就暴走?可能是多巴胺失調!
從大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成癮帶來的影響,其實就是多巴胺系統失調而出現的情況。多巴胺是我們大腦裏面會分泌的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付出努力得到好的成果的時候,就會分泌多巴胺,而使我們的大腦出現有成就感、開心的感覺。

多巴胺失調,指的就是大腦短時間內被過度刺激,使得多巴胺大量分泌又快速消失的過程。數位多媒體的使用,多半具有大量的聲光刺激、娛樂效果,以手遊為例,這些聲光效果會使多巴胺在玩遊戲時快速出現,讓孩子快樂,但是隨著遊戲告一段落,愉快的感覺就跟著多巴胺消退而快速的消失。

為了把愉快的感覺找回來,孩子就會很渴望使用它,否則就坐立難安,對阻止他的人事物感到生氣、甚至有言語或肢體攻擊的情況出現。這些現象出現,就代表孩子的多巴胺失調了,更簡單的說,就是他的大腦被多媒體產品控制了!

約法三章:固定休息時間、重要任務優先、培養多元興趣
為了避免多巴胺失調,首先,如果孩子年紀在2歲以下,盡可能先不要使用,3-6歲的孩子每天要控制在1小時以下的使用時間,而且要陪同孩子一起觀看討論,這也是美國兒科醫學會對孩童使用多媒體的建議喔!

小學以後的孩子,爸媽則要在孩子使用前建立清楚的原則,讓孩子一天或一周使用的時間盡可能固定,使用一段時間(一般建議一次使用在30分鐘內,單次不超過一小時)後要暫停休息,事前也討論好,暫停的時候可以做什麼事情(例如動一動、看遠、做其他休閒)。

平時也要記得常常跟孩子討論生活中各種事務的優先順序,在安排事情的時候,把比較無聊、不想做、比較重要的事情(寫功課、做家事等)放在前面先做,喜歡的多媒體就放在重要的事情做完之後才能使用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爸媽更要引導孩子提升多媒體使用的問題意識,可以用問題引導討論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多巴胺系統的影響,自己也有責任不要讓多巴胺失控。再引導鼓勵孩子設定適合的使用時間,更要持續引導孩子,培養多元的興趣、休閒,讓他們在暫停的時候能自己思考要做些什麼

堅定執行媒體使用規則,先同理再講道理
如果孩子在要求暫停使用多媒體時,出現比較激動的情緒和行為怎麼辦呢?這時,爸媽要耐住性子先別被激怒,因為這就是孩子多巴胺機制的表現。爸媽可以做的步驟是:

一、先減少刺激,不碎念、嘮叨、指責,要簡短回應孩子的心情感受,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煩、很生氣」。

二、當孩子情緒稍稍降溫,再跟孩子討論剛剛情緒激動的狀況,例如:「你可以告訴我,你是因為不能繼續玩而感到很生氣嗎?」讓孩子清楚察覺,自己有因為多媒體使用而出現情緒激動的現象。

三、等情緒平靜了再說道理。可以這樣說:「我知道這個遊戲讓你很開心,但是我們已經約好時間到了要休息。等我們完成其他事情後,可以再玩一下。」這樣不但能幫助孩子學習察覺控制,爸媽也在做情緒管理的最好示範! 

總而言之,多媒體使用,絕對是擋不住的趨勢,爸媽要做的不是放棄管理或是絕對禁止,而是引導提升覺察和自我管理,這才是鍛鍊多巴胺系統的不二法門!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