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學習獨立,爸媽切忌從小處處保護,捨不得讓孩子自己動手。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提供耳濡目染的機會,帶著孩子動手作、多體驗,好好過生活。
文∕蔡延治 台灣玩具圖書館協會榮譽理事長、信誼bookstart講師
基於生活需要,珍惜動手作經驗
我的童年正處在台灣工業發展的初期,還經歷過看著父親在工作之餘劈竹片做燈籠和風箏,看著母親做節慶糕點,一邊幫忙一邊偷吃。當時山區和農村的父母會隨手用芒草桿或月桃葉草編成玩具;大甲的父母會用藺草為孩子做涼蓆、草帽、草鞋等生活用品。等到我當母親,生活用品便宜又方便,相形之下,孩子們的日常手作經驗也少了。
直到孩子長大出國留學,原本很擔心他不會煮飯,恨不得打包跟著他去,不料他開始Po自己做的台灣食物。由於買不到現成的家鄉味,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做想念的食物。他說以前看媽媽做好像很簡單,自己做時綁手綁腳,試了很多次才找到味道。一次成功的經驗讓他再接再厲,現在他會做的台灣小吃比我多了。
DIY能力,也是新時代必備能力
自己動手作,在這個時代有不同的樣貌,也因生活品質的變化而有新的意義。回想暑假旅行,在北歐的機場對著機器辦check in拿登機證,自己掃描行李條將託運行李放上輸送帶;入住旅館也是自己用電腦辦理自製房卡。超市裡什麼都賣,各種水電零件、房屋修繕的材料應有盡有,西方國家的父母修理房子、做麵包、織毛衣、割草、修剪樹木,孩子都在旁邊當小幫手,從小耳濡目染學習生活中的技能和知識。
大都市圖書館裡的收藏品不僅有書,生活工具也在列,如縫衣機、貼膜器、大型切割器、電鑽等等,都可借用來動手製作物品。許多年輕父母揹著嬰兒登山健行,讓孩子跟著父母一起體驗生活,看著父母隨時機動解決問題。
鼓勵回歸動手作的生活體驗學習
許多老師反思我們身邊的孩子,十分感慨,因為有許多孩子以為草莓長在樹上、香蕉長在地上、能吃的蘋果是白色的、不知道橘子有籽。這些生活認知差的孩子,正是飯來張口,處處受寵愛或保護,許多水果連皮都沒看過,缺少自己動手的經驗。
其實,最近熱門的營隊和實驗學校,已經在鼓勵回歸動手做的生活體驗學習,自己種菜拔蘿蔔、自己做玩具。「華德福」教室裡的物品是老師帶著孩子和家長動手做的原創品,幾乎沒有工業產品。「蒙特梭利」的教學目的在照顧自己和照顧環境。「角落學習區」老師們的環境布置,是讓孩子找到有興趣的事物探索操作。「食農教育」以食物為素材的教育,從認識種子開始。「森林學校」的重點在自己動手學習,除了沉浸自然生態學習外,也跟上時代搭配使用新科技材料工具。這些豐富的生活學習內容逐漸受到父母重視。
動手作能力,每個世代都不可或缺
父母如果捨不得讓孩子動手,結果就是造成他沒有做事情的想法,處處要靠別人。孩子要學習成為獨立的個體,必須學習生活知識,親自動手操作。為了想讓孫女了解昆蟲生態,我刻意在家裡養蝴蝶幼蟲,原本孫女不領情的說書本裡有毛毛蟲怎麼變蝴蝶的圖片書本就有,直到鼓吹她幫忙清潔飼養籠,孫女驚訝的觀察毛毛蟲排便,還發現大隻的蟲可以把一整根枝條的樹葉吃光。孩子自己親身照料,獲得第一手資訊,將繪本裡的知識立體化,比平面知識收穫得更多。
過「好」生活先要滿足孩子生理上吃喝拉撒睡的健康需求,同時要有安全信任的心理依靠。每位父母都是盡最大努力培育孩子,然科技進步神速,我們現在能為孩子想到的種種能力,或許未來會被淘汰,但獨立個體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作的能力,在每一個世代都絕對不會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