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現在的潮流,父母不必去擋,因為擋不住,硬擋還會破壞親子關係,但是需要知道如何去應對,如何引導孩子利用AI學得更多更好。下面我們先談AI的學習,再談不要因AI而失去自己原有的能力。
文 ∕ 洪蘭 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使用AI要學習把新知識內化
AI使學習變得輕鬆有趣,因為不必自己動手找資料,只要打幾個關鍵字進去,相關的資料便湧出;壞處是沒有自己動腦動手,東西在大腦中的痕跡不深,可能報告剛交出去就忘記內容了(關於這點,請讀者參考法國神經學家S. Dehaene寫的
《大腦與閱讀》,信誼出版,裡面詳細說明了記憶的本質)。因此一種應變方法是不阻止學生用ChatGPT,但要他上台把他的報告講給同學聽,講不出來,報告零分。因為知識只有內化成自己的時,才講得出來。老師不必考試,只要請他說明這個主題,便知道他下的工夫深不深。
我用這個方式訓練學生利用AI,找到的資料比他平常能找到的多更多,再利用上台報告,迫使他把新知識內化到他腦海中,這樣二個學期下來,我發現學生有進步,而且不像以前一樣為交報告唉聲嘆氣。因此父母可以允許孩子使用ChatGPT,但要求他把下載的內容吸收進去內化成他自己的知識後,講給你聽。
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因為用到它體重十倍的能源,所以我們的前額葉皮質每天不停的在作資源分配,一旦發現某處工作已完畢,不再需要資源了,便立刻回收,派去給需要的部位用。哈佛大學的S. Pinker和法國的S. Dehaene都提出回收理論,解釋了10個月大的嬰兒有分辨世界上所有語音的能力,為什麼在18個月後把它丟棄(因為18個月後,他們要說第一個字,大腦資源不夠,因此要將資源收回來,準備開口說話)。下面就談談因為依賴AI而使人類原有的能力變弱的實驗。
為何依賴AI使人類原有的能力變弱?
在人類長遠的演化過程中,體力是很重要的資源,跑得過動物便可以獵殺動物,跑不過動物就會被動物吃掉。因此動物都懂得盡量保存自己的體力,人更是好逸惡勞,只要有人代勞,自己一定不做。只是人的大腦是用進廢退,一切都交給電腦以後,大腦為節省資源,神經便退化掉了。這不是危言聳聽,現在已有實驗在檢視AI使大腦退化的可能性。
▓ 實驗:手寫筆記比電腦打字學習效果好
有一個實驗是用腦波儀(EEG)去測量36個大學生上課時用手寫筆記和用電腦作記錄學習的效果。結果發現因為寫字是把視覺訊息轉換到本體感覺 (proprioceptive),大腦神經元活化和連接得比較多,而打字雖然也在動手,但活化得不及手寫多。手寫字時,手指需要精密的控制筆,這會建立神經的連接,而要寫出字,大腦必須經過語意的處理才知道要寫什麼字,這會迫使學生專注在學習的內容上。打字卻是機械性的動作,它要求的是速度而不是意義;法庭的速記員可以忠誠的記錄下被告說的每一個音,卻不見得知道他在說什麼。
手寫時,大腦的刺激比較多,形成的神經連接比較複雜,而且打字和手寫所活化的神經迴路不同:手寫時從視覺到動作執行所需要的時間空間(spatiotemporal pattern )和本體感覺的回饋是打字所沒有的。記憶是神經迴路的活化,越多越深的神經連接就學習得越好。所以下課前做測驗時,手寫組的學習效果強過打字組。
現在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必再學寫生字了,電腦打出來的字還又工整又漂亮,把寫字交給電腦去做便好。其實這個觀念不對,大腦不用會被退化掉,而且一定要自己動手寫才會記得這個字怎麼寫,使用機器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人類永遠是機器人的主人,不可因躲懶而最後受制於機器。
▓ 實驗:過度依賴GPS導致人的導航技能下降
另一個測空間能力的實驗是發現過於依賴GPS會使方向感變差。2020年麥基爾大學請50名年輕的受試者填寫他們使用GPS駕駛的經驗,再測試他們在沒有GPS輔助的情況下,以及在虛擬環境中,駕駛的能力如何。結果顯示,最常使用GPS的人在測試中表現最差。
三年後,實驗者再度聯繫上其中的13名測試者,追蹤測試。結果發現在這段期間,使用GPS最頻繁的人,導航能力相比三年前的能力下降幅度最大,強烈顯示了對GPS的依賴,會導致人類對於導航技能的下降。
時代在改變,父母的觀念也要隨著改變,人有保守的偏見(status quo bias),不喜歡改變,國旗歌中便說「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但不接受改變,便會被時代拋棄,以不變應萬變是錯誤的觀念,所以只要堅守原則:「使用AI但不為AI所用」,便可以安心讓孩子去接受時代的挑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