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育兒︰家長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現代家長是數位原生世代,從小就習慣用電腦、手機及平板來進行學習或娛樂,成為父母後,3C產品自然成為育兒工具的選項,同時也帶來許多挑戰和困惑。讓我們透過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追蹤研究,來深入了解3C育兒的問題吧!



文/周麗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副教授 
節錄自《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

在一次飛機航程中,我身旁坐著一對家長帶著1歲幼兒。小孩在擁擠的機艙中不停躁動哭鬧,於是家長拿出智慧型手機當「3C保母」,讓孩子在機艙關燈的狀態下一路玩。或許,數位時代使用3C產品(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勢在必然,尤其Covid-19疫情之後,人們變得更依賴通訊科技。但是,該給孩子使用手機嗎?不當使用會有什麼傷害呢?

臺灣幼兒用3C,從1歲就超出時間
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T)的學者們,進行了兩個年齡組的追蹤,小月齡組為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出生,大月齡組為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出生。調查發現,小月齡組幼兒平均每天使用3C產品時間為1歲時26分鐘,到4歲時增加到105分鐘;大月齡組每天使用3C產品時間在3歲時為137分鐘,5歲時降低為97分鐘(如下表)。


對照我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使用建議,2歲以下完全不使用、2至4歲不超過60分鐘,看電視或螢幕每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美國兒科醫學會也建議2至5歲每天使用數位媒體時間不可超過1小時。臺灣的幼兒看螢幕時間遠超過這些限制,家長必須多注意。

使用3C時間長,對幼兒發展不利
依據KIT長期追蹤發現,幼兒接觸3C產品時間越長,他們的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社會發展、情緒發展、身體動作發展越不好。使用3C更是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不利因子,3C使用時間越長,越不利於幼兒的情緒能力發展,這樣的關聯從1歲就已開始,隨著年齡增長,追蹤發現的結果也都一致。

國外《JAMA兒科學》的研究發現,當幼兒情緒暴走時,如果家長頻繁用3C產品安撫,會導致3個月、6個月後孩子脾氣變得更暴躁,尤其在男孩身上會表現更為明顯。

育兒過程別忘記「善用3C、幸福3T」
在數位環境中,3C產品帶給我們許多好處和方便,但必須善用3C產品,才能避免傷害。以下是一些參考:

一、謹守幼兒使用3C合宜時間原則
家長不可將3C產品當作保母,換得輕鬆與安靜,在2歲以下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不超過1小時,每30分鐘要休息10分鐘。幼兒使用3C時,自己往往不知道過了多久,因此家長需要訂定鬧鐘來提醒幼兒,告訴孩子「今天時間到了,明天還可以使用」,給他們時間的觀念。

二、豐富家庭生活環境、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研究發現,當家庭環境愈豐富、假日親子互動時間愈長,幼兒螢幕時間愈短。因此,建議父母給孩子積木、小汽車、玩偶等玩具,安裝適合孩子活動的設施,或帶他們到公園、圖書館走走,在家可念故事給孩子聽、聽音樂及跳舞,這些活動除了讓幼兒的生活更豐富,也有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減少他們使用螢幕的時間。

三、與幼兒一起善用3C產品,並遠離臥室
衛福部強調,3C產品應遠離臥室,因為3C產品的藍光不只傷眼,還會抑制人體褪黑激素的分泌,干擾生理時鐘,造成睡眠品質下降。睡前30分鐘最好停止使用3C產品,避免影響睡眠。

使用3C是現代社會無法避免的,家長與幼兒的互動中,可參考教育部提出的「善用3C、幸福3T」原則,3T代表的是「Reading Together、Playing Together、Walking Together」,鼓勵家長善用3C產品,與幼兒「共讀、共玩、一起走走」,共同學習與遊戲,享受健康生活。

參考資料: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兒童健康手冊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JAMA PediatricsCHIWorld Journal of EducationPLoS OneBMC Public HealthAAPChild: Care, Heal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書籍簡介
 
 
邀請您一起來認識台灣0~6歲孩子的發展指標!
《今日的孩子•明日的台灣》集結了來自幼兒發展、教育、心理、醫學等領域專家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討認知、語言、社會情緒、身體動作、健康等幼兒發展的各個面向。本書基於超過12萬筆數據和8年以上的本土研究成果,將科學證據與實用知識結合,是學術研究者及關心兒童發展人士必讀之作,亦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切實可行的育兒寶典。

作者簡介
KIT 全名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Kids in Taiwan: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由計畫總主持人張鑑如教授暨研究團隊聯手執行。研究團隊包括幼兒發展、幼兒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教育心理學、早期療育、臨床醫學、調查研究、資訊工程、測驗統計等領域之學者、專家、醫師。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