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人不一定最聰明?腦科學專家洪蘭告訴你:學習與智力的關係

文/洪蘭(腦科學專家)

智力是會隨年齡和環境改變的
很多父母迷信智力,當孩子學習不好時,就怪罪孩子不夠聰明。其實,學習跟態度的關係大於跟智力的關係。智力是會隨年齡和環境改變的,也就是說,智力測驗的分數不是永遠不變的。

中國的父母特別在乎孩子聰不聰明,不了解成功的人通常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有毅力的人。智力開竅得早的孩子常替父母帶來光榮,但真對國家有貢獻,造福老百姓的往往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人。

開竅的早晚是有基因上的關係,《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有的人是生而知之,有人是學而知之,還有人是困而知之,很辛苦以後才學會的,但是及其知之一也,會了以後都是一樣的。

只要不放棄,勤能補拙,好似爬山,腿強的人,早早爬上去,欣賞風景了,腿弱的人,爬得慢,但只要不放棄,他最後也能登頂,欣賞到同樣的風景。 

智慧是先天和後天交互作用的結果
前面說過,智慧決定於大腦神經細胞連接的方式和連接的密度,連接的方式是先天決定的,但是密度是後天決定的,智慧是先天跟後天的交互作用,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一個結果。尤其基因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它的開展與關閉。

在生命的初期,基因的比重比較大,0-3個月是大腦在快速生長的時候,這時父母應安靜的讓孩子發育他的大腦。3個月後,嬰兒會抬頭、翻身了,這時環境的比重開始逐漸增加,因為他眼睛看到的東西(即刺激)增加了,而刺激加速神經的連接。

所以溫暖的家和健全的教育是培養天才的溫床:溫暖的家給的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幼年的經驗會深入到DNA層次,改變孩子一生,所以現在家庭教育比以前任何一個時候都更重要。

爸媽對成績的要求,可能讓孩子恐懼學習
最近發生國中生用彈簧刀割頸同學致死的不幸案件,研究發現絕大多數的不良少年都來自破碎家庭,或富裕但沒有愛的家庭,其中破壞親子關係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對成績的要求,孩子因功課不好而被罵笨或失去父母的愛。

父母對智力的錯誤觀念再不改變,還會有悲劇發生。健全的教育是決定一個孩子成敗的另一個因素,人不是生而知之,他需要被教。

其實,孩子是喜歡學習的,因為實驗者在大腦中看到,當受試者學會一個新技能時,他大腦中的「報酬中心」(reward center)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出來,讓孩子感到很愉快。孩子會恐懼學習,主要是因為大人會打、會責罵,使他不敢去學。

※本文摘錄自《大腦說明書》信誼出版

跟著腦科學專家解讀大腦科普知識及實驗,認識大腦與生活的關係,練習善待大腦,讓它發揮最好的功能的方法…MORE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