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總是拖拖拉拉、不願做該做的事,爸媽一定感到相當挫折。但是,只靠提醒或責備無法有效建立自律,需要具體的計畫與明確的行動安排,才能幫助孩子培養穩定的好習慣,這是家長能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文/蔡宇哲(心理學博士、《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每個家長都會面臨孩子叫不動、拖拖拉拉的情境,那種挫折感實在難以言喻。或許你剛經歷了一場「寫作業拉鋸戰」,不管提醒多少次「該去寫作業了」,孩子總是回答「等一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直到半小時後在你的不耐煩催促下,他才終於心不甘情不願地動筆。或者,當你要孩子去閱讀時,他總能找到各種藉口來拖延,從「我想先玩一下」到「我渴了」,再到「我的書不見了」。孩子似乎永遠有無數的理由,來逃避那些他應該做的事。
這樣的情況讓家長忍不住心力交瘁,心中疑惑著: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講了這麼多次,孩子還是做不到呢?
心有餘力不足?可能只是沒有具體計畫
事實上,孩子的自律習慣不是靠聽從指令就能建立的。很多家長以為,只要不停地提醒孩子「該做什麼」,孩子就會記得並自動去執行。然而,習慣的養成並非依賴記憶,而是需要不斷地行動與重複練習。
要讓孩子養成習慣,光有動機和責任感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反覆進行實際的行為。其實這點連大人自己也常常做不到,我們都曾經對自己說「我要更自律運動」,但往往光靠這種意圖並不足以改變我們的行為。
英國心理學家莎拉·米恩(Sarah Milne)和她的研究團隊曾進行一項為期兩週的實驗,目的是找出幫助人們養成運動習慣的方法。她們將248名大學生隨機分三組,有些學生只需記錄自己兩週內的運動次數,有些學生除了記錄運動次數外,還要閱讀有關運動益處的文章,以激發他們的動機,有些學生不僅要閱讀文章,還要具體規劃接下來兩週的運動,詳細寫下哪一天、什麼時間、在哪裡運動。
結果顯示,做紀錄和閱讀文章的學生們只有約30%到40%的人每週至少運動一次,而被要求具體規畫的學生有高達90%每週至少運動一次。這證明了光有動機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有具體的計畫,才能讓人真正行動起來。
「什麼時候」和「在哪裡」帶出行動力
這個研究結果也可以應用在孩子身上。當我們希望孩子養成某個好習慣,光靠激勵和鼓勵是不夠的。孩子或許對新的目標充滿熱情,但這股熱情很容易隨著時間減退,因此,具體的計畫才是讓孩子持之以恆的保障。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來,討論具體的計畫,幫助他們寫下「什麼時候」和「在哪裡」做這件事。例如,如果希望孩子養成彈鋼琴的習慣,可以讓孩子自己選定一個合適的時間段,決定練習多久,並將這些具體細節記錄下來。這樣一來,孩子不僅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安排,也能從中感受到責任感和規律的力量。
計畫不要繁瑣,簡單才容易執行,重點在於可行性和明確性。與其模糊地對孩子說「你要多讀書」,不如具體安排每天晚上八點在書房閱讀15分鐘。透過這樣的方法,孩子會逐漸內化這些行為,從短期的計畫變成長期的習慣。
簡化步驟,讓跨出第一步更容易
如果發現孩子對某個好習慣感到抗拒,可能是因為這個行為對他來說過於複雜或負擔太重。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可以試著把這個行為拆解成更小、更簡單的步驟,從最簡單的部分開始。
比如,與其要求孩子一次閱讀30分鐘或完成所有作業,不如讓他們先讀5分鐘,或完成一組作業後就休息,這樣孩子就不會因為任務太大而感到壓力。當任務變得容易,孩子自然就更願意去做,從中逐漸建立起自信與動力。關鍵在於讓孩子能夠輕鬆開始,並逐步內化這些行為。
若想讓孩子養成重複性的好行為,可以將這些行為與已有的習慣綁定,使用以下的公式來規劃:
「我要在(原有行為)之後,在(好行為地點)進行(好行為)」
例如,要養成每天閱讀的好習慣,可以把閱讀與孩子每天固定會做的事情結合在一起。比如孩子每天都會洗澡,那可以規劃
「我要在洗完澡之後,在書房一起閱讀10分鐘」
洗澡是每天必做的事,每次洗完澡就自然成為閱讀的提醒,不需要外界特別提醒,就能幫助孩子記得該讀書了。
耐心陪伴,等候孩子的節奏
透過這樣的方法,新的習慣更容易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因為它不是額外的任務,而是順著已有行為進行。隨著時間過去,你會驚喜地發現,孩子不再需要提醒,開始自動自發地完成那些原本需要催促的任務。這就是習慣養成的力量,也是家長能給予孩子最寶貴的自律禮物。
最後,別忘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小宇宙,他們的成長也有自己的節奏。即使在過程中偶爾有波折,別太急著沮喪,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自律也是如此。陪著孩子一起摸索、一起進步,陪伴本身就是你們彼此間最溫暖的回憶。等到有一天你看到孩子主動拿起書在看,那一刻你會知道,這些日子的陪伴更加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