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代的家長除了要處理食衣住行等問題之外,還得煩惱「該不該買平板給孩子呢?」「買了該如何管理呢?」這些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不妨先確認您與孩子之間,是否累積足夠「愛與信任的存款」?
文/傅宓慧(桃園龍星國小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
數位世代父母的新煩惱
「爸爸!我上課需要用平板!」
「媽媽!我可以買手機嗎?」
曾幾何時,孩子們從開口閉口討糖、搶玩具的小蘿蔔頭,「瞬間升級」為跟爸媽討論各種科技數位載具的小大人。
相較於上個世代,數位世代的家長要除了要處理食衣住行問題,還得煩惱「該不該買手機(平板)給孩子呢?」、「買了該如何管理呢?」、「網路上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少,真的要放手嗎?」這些問題,成了現代爸媽內心的糾結與掙扎。買了,彷彿開了虛擬世界的大門,其中的風險令人擔憂;不買,又擔心孩子在資訊學習上慢了人家一步。
雖然手機平板讓我們的生活快速便利、網路世界新奇有趣,這些平台內容、影片動畫可以讓孩子們增廣見聞,但也不可否認,這一片新世界充滿了未知的風險。甚至有些平台本身的設計規劃,就是以「讓你一次就愛上」為目標來設計,在這樣的情形下,別說孩子,連大人都難以自拔。
先建立「愛與信任」再談管教
其實,認識數位工具,就像我們帶孩子探索這個世界一樣,我們需要花時間陪伴,帶著他們一同成長,透過這樣的方式儲存「愛與信任的存款」。虛擬世界也是一樣,有了家長的指引,孩子們面對眼花撩亂的網路世界,才不致迷茫淪陷。
別小看這些叮嚀(碎念),對孩子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機制,因為道德發展是先他律才能自律,這些日常的引導,是他們在面對選擇時,內心很重要的聲音,也會慢慢內化成他們自我監控的一部分。
不過既然是「愛的存款」,就要在有愛的情境下好好的說,例如吃飯時、旅遊間,在愉快時說說聊聊,才不會淪為嘮嘮叨叨,甚至不小心就「砲聲隆隆」,兩敗具傷。
以我自家小孩為例,我們常常會在出遊時,討論三C育兒的問題,也在下課後,聊起老師帶著孩子用平板上課的「生生用平板政策」,這些都是日常的小對話,卻是孩子們使用數位工具時態度養成重要的關鍵。
準備「數位疫苗」預防網路風險
在疫情時期,我們會為孩子注射各種疫苗,以應付各式各樣的未知病毒,「數位疫苗」也是同樣的概念;爸媽可以善用繪本或生活情境與孩子一起討論,給予他們初步的風險認知,讓孩子在闖蕩數位世界時,能分辨虛擬和真實,並在每個選擇中保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爸媽可以跟孩子們聊一聊「以前是___,現在是___」,比較一下以前沒有網路的生活和有網路的現代,各是什麼樣的情景,思考這些看似進步背後可能隱藏的風險(參考資料1)。舉例來說:
⇒
這樣的交友方式可能帶來什麼隱憂?
⇒
這樣的便利會不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
新聞事件中「低頭族網路成癮」、「科技冷漠」,甚至是「網路假消息」都是常見的議題,這些也是機會教育的最佳教材。此外,教育部製作的「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也提供有趣的教學影片,透過爸媽的引導討論,可以提升孩子的數位素養,朝著「優良網路公民」的目標前行。
數位素養需要長期培養
回到我們一開始談的焦慮:「要給手機了嗎?」家長可以用幾個問題,來看看我們的孩子是否準備好了。例如:孩子是否具備足夠的社交情緒技能?能夠明智的使用連線裝置?該停手的時候,他們有辦法停下來嗎?完整的數位素養,需要社交技能、自我控制、自保求助、保護個資、資訊辨識以及數位領袖思維,而這些素養的培育不能只靠學校老師,更需要家長一起努力(參考資料2)。
也許你看到這就忍不住驚呼:「這難度真高」,但別洩氣,網路世界瞬息萬變,這些自我防護的技能,本來就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慶幸的是,在這時代,我們有好多的管道可以學習,學校老師們也積極引導,讓我們的孩子好好運用這些數位工具,親師生一同學習「資訊世界自保之道」,拓展眼界以及思維就在「運籌帷幄之中」。
給父母的三個小提醒
1、「愛與信任的存款」有助於孩子自我控制。
2、「數位疫苗」可以讓孩子意識到數位世界的複雜。
3、善用教育部相關網站,做為資安好教材!
參考資料:
1.《數位世界的孩子》,親子天下出版
2.《數位公民素養課》,橡實文化出版
3.
中小學網路素養與認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