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娘家如何一家親?
更新 : 2024-01-23
姻親之間的相處本來就不容易,婆媳岳婿來自不同世代,生長背景也不相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處世態度和價值觀。如今成為一家人,如果不能互相接納對方,要親密相處自然困難重重了。
由於文化的不同,西方的老人普遍比較獨立,西方人的婚姻也以小家庭為主;而中國人的家庭觀念較重,新婚夫婦往往在渡完蜜月後,才發現婚姻竟然是兩個家庭的結合,而非單只是兩個人的結合,婚後要面對兩家的家人及事務。
我國自古以來,以夫家為主,婆媳相處就一直是家庭生活中的一大挑戰。在這裡,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傳統並非全然不足取,只是多少要考量時代的不同,作合理的調整;過劇的改變,帶來的常是不安。社會像一個鐘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為一些新的理念而擺動,鐘擺搖動的兩端,代表著堅持較極端理念的人,可是鐘擺最後都會停在中間;一直到有人質疑時,又再開始擺動,帶來另一次社會觀念的調整。
面對當今的家族問題,從父權轉變成男女平權,對多數男方家人,尤其是老人家來說,比較不容易適應,如果能把握不要有「雙重標準」的原則,很多問題會變得比較容易處理。
俗語說:「將心比心。」同是父母所生,為甚麼婚後會有那麼大的不同?女方的父母、親人從未因女性結婚而消失,為甚麼要被刻意遺漏,變成無關痛癢的人呢?
除夕夜的閤家大團圓,是中國人的大事,但大家想想看,這種只能在夫家團聚的風俗,難免讓女方父母愴然,不過囿於傳統,只能牽掛在心。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或兩個女兒,女兒平日已經不在身邊,每逢這種大團圓的日子,又無法團聚,真是情何以堪?但如果平日是與娘家比鄰而居(在都會區是常見的事情),當然女兒與女婿就應在適當時候送暖給夫家父母了!如果以關懷、輪替或方便的角度商量如何探視父母,而不是硬性規定一定要如何如何,長遠可能對整體社會有比較好的影響。
有一個笑話,充分表現出甚麼是「雙重標準」。一對父母在短時間之內同時娶媳嫁女,朋友串門子閒聊,問及兩對新人生活如何,父回答說:「我們這個媳婦真是要不得,不喜歡做家事,常常賴說要加班,叫先生下班燒飯洗衣服,而且三天兩頭往娘家跑;只要是買一份我們吃的,就說她家爸媽也喜歡,也要買一份回去,我看一份薪水倒拿了一半回娘家,我們哪個傻兒子也不講話,真受不了!」朋友無言以對,又問:「女兒過得好吧?」母眉開眼笑的說:「好!我們女婿體貼得很!知道我家妞妞要人疼的,每天一下班就搶著洗菜端碗,一副婦唱夫隨的樣子;我們女兒女婿又都有孝心,每隔幾天不是打電話回來問好,就是大包小包的帶回來。我說呀,女婿對我們說不定比對他自己老子老娘還好,我們真是修來的。」大家都看得出來,這對夫妻真是像國人所說「修來的」,有一對孝順、體貼的好兒女,外加孝媳賢婿,固然命好,只是心態大為可議!
姻親之間的相處本來就不容易,婆媳岳婿來自不同世代,生長背景也不相同,自然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處世態度和價值觀。如今成為一家人,如果不能互相接納對方,要親密相處自然困難重重了。
姻親之間的相處,千萬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如「公婆一定會苛待媳婦」的看法,就讓很多女性以有色眼光去看待有現代感、願意善待媳婦的公婆,讓這些老人家在努力之餘,只有徒呼奈何的份。為人子女的,也要多體諒老一輩的適應能力,不要苛求其改變太多的傳統觀念。人就像橡皮圈一樣,當然是年輕的比較有彈性,多一份包容的心、多一些婉轉的語言,相信再多的紛爭,都能在互相扶持的體認下化解。
謹記「事緩則圓」的原則,用公正而非逃避或偏頗的態度去處理家人之間的爭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