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兒童究竟處在怎樣的壓力?他們需要父母怎樣的協助呢?本書作者從近800名兒童的調查出發,鉅細靡遺的剖析孩子在各種處境下所面臨的壓力及建設性的處置,是一本很值得父母參考的好書。
變遷迅速及繁忙的今日社會裡,喧嚷難免、變動難免、倉促也難免。人們最常掛在嘴上的話是:「我的壓力很大。」到底甚麼是壓力呢?躺在保溫箱睡得正甜的紅潤新生小嬰兒有沒有壓力呢?愛哭愛生氣又愛玩木頭人的三歲小孩有沒有壓力呢?還是只有大人才有壓力?
事實上,只要處在一個特定需求的情境,就會感受到壓力,壓力是日常生活很自然的一部份,分佈在生活的各個層面。許多的運動像跑步、游泳、騎單車對身體而言,是一種要求,會引發壓力;因此做完運動後,我們會感到全然的放鬆,一種很舒適的感覺。但是像飢餓、口渴、生病、開刀、被虐待及環境的污染就會讓身體處在非常不舒服的壓力狀態。
壓力的來源除了身體層面外,也包括情緒及心理的層面。不愉快的情緒如生氣、挫折、害怕、悲痛;生活上的變動如弟妹的誕生、搬家、轉學、父母失業或離異、家庭成員生病了,乃至於整個社會群體的大災難如地震、火災等;以及來自父母師長或自我的要求及期許都可能對我們構成壓力。
如果以這樣的觀點來審視今日的兒童,我們的孩子究竟處在怎樣的壓力呢?他們需要父母怎樣的協助呢?
《小小孩,大壓力》寫的就是這樣的主題,作者從近800名9~12歲兒童的調查出發,鉅細靡遺的剖析孩子在各種處境下所面臨的壓力及建設性的處置,是一本很值得父母參考的好書。書中透露的許多訊息對家長來說,其實是很好的提醒。譬如說,這份調查透露孩子每星期在電視新聞中會看到超過30個屍體、在半小時的卡通裡平均就會看到30個暴力行為。這是相當令人驚心動魄的數字。孩子生活所面臨的變動也是前所未有,51%的孩子起碼有一次轉學的經驗、45%的孩子曾經有搬家的經驗。
書中另一個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提出性別的刻板印象對孩子所帶來的壓力。如希望女孩長得甜美纖弱、會照顧人,又希望男生勇猛沉默,像這樣既無法依孩子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而欲教養的刻板形象又不符未來生活所需的特質,是新一代父母應該警惕的。
幫助孩子面對壓力,除了審視這些大環境外,常常別忘了生命的小樂趣,如培養嗜好,學習健康的玩樂。有時候,我們不一定能解決我們的生活難題,但我們可以學習適度的放鬆,那就試試國際精神衛生學會(National Mental Health)所建議的三種減壓方法。(一)深呼吸。(二)休息和睡眠。(三)大笑。這些都是很值得學習的、因應壓力自然健康的方法。
◎本文為
《小小孩,大壓力》一書推薦序。
喬治雅葳金(Georgia Witkin) 博士/著,陳娟娟/譯,信誼基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