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當男生?還是女生?
更新 : 2018-09-20
許多研究都指出,從出生到一歲半,嬰兒都不斷地接收關於性別的知識與概念,然後在一般互動遊戲的情境中,表現出男女不同的行為。不論爸爸媽媽是不是刻意避免,不讓女孩玩娃娃、不讓男孩玩汽車,但還是會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傳遞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與訊息。
許多研究都指出,從出生到一歲半,嬰兒都不斷地接收關於性別的知識與概念,然後在一般互動遊戲的情境中,表現出男女不同的行為。不論爸爸媽媽是不是刻意避免,不讓女孩玩娃娃、不讓男孩玩汽車,但還是會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傳遞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與訊息。
事實上,早在寶寶出生前,你們大約就彼此猜過「是男生還是女生」吧。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剎那,你們的第一個問題,或許也是「男生還是女生?」打從此時,寶寶的性別影響了你們喊他的名字、抱他的姿勢、對他說話的聲音,影響你們如何裝飾他的房間、添購他的用品、交談的內容…;最重要的是,你們將依據寶寶的性別,來解釋並回應他的一些行為,並且期待「屬於」寶寶的表現。而嬰兒也就透過這些互動的歷程,觀察、學習、分析歸納、模仿,形成自己認為適當、最為人所接受的行為。
通常約兩、三歲以後,寶寶逐漸對自己的性別有初步的認定,這樣的認同,還包括了「我是男生還是女生」、「我喜歡當男生還是女生」這樣的問題。在這個過程裡,爸媽就是寶寶獲得性別知識的重要來源。因為此時,容易影響寶寶的是類似「爸媽喜歡我是女生」這樣的訊息。若是基於社會傳統男女刻版印象而限制了孩子的學習範圍、途徑,不但徒增寶寶許多選擇的衝突,也就可能限制了他的潛能,以及探索自己全面的性格特質的機會。
讓寶寶慢慢了解性別角色,並不是壞事,事實上,這也是他社會化發展的重要一環。但要緊的是,別因此侷限了孩子的發展。很多因為性別而來的限制,是有待審視與修正的。關於兩性特質、性別差異的認定,需要更多的寬容與接受,爸爸媽媽應該跳脫對「性別」的期待,讓孩子回到他自身,好好欣賞屬於孩子的獨特特質和能力,也提供他所需要的支持與空間,不因為他是女生還是男生有所差別。如果爸媽允許家中每個成員,可以自在表達、可以適度分工,不以性別差異設定多重標準,寶寶也就比較不會用某些特定的性別刻版印象來自我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