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無尊長!?~孩子沒大沒小,怎麼辦?
更新 : 2018-09-20
當大人們搖頭說:「這孩子怎麼這樣沒大沒小」時,通常會順道感嘆世風日下,遇上個完全不具備「敬老尊賢」美德、甚至會問「禮貌是什麼東西」、唯我獨尊的麻煩小孩。但是,孩子究竟是無心、還是故意以「目無尊長」的態度和大人說話呢?父母又該如何協助孩子了解「有大小」這樣的人我分際關係呢?
當大人們搖頭說:「這孩子怎麼這樣沒大沒小」時,通常會順道感嘆世風日下,遇上個完全不具備「敬老尊賢」美德、甚至會問「禮貌是什麼東西」、唯我獨尊的麻煩小孩。但是,孩子究竟是真的不懂事、還是故意以「目無尊長」的態度和大人說話呢?父母又該如何協助孩子了解「有大小」這樣的人我分際關係呢?
尚待學習的必修課
事實上,在某些狀況下,孩子是真的不清楚,合理的行為規範以及界線在哪裡--為什麼不能和老師爭辯?為什麼不能在阿伯面前發飆?為什麼有些話對著大人說就是沒大沒小?此類人與人互動的準則,正是初進學校的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但常常在孩子學會之前,他可能已經犯過多次令人不悅的錯誤了。
尋找內心的平衡點
另一些情境中,孩子是故意挑釁的,這最讓「高高在上」的大人們感覺受到侵犯。頂撞、反抗,那些不規矩的表達方式,傳達的不只是「己之所欲」,而是有強烈的不滿與不順從。換個角度想,長輩對小孩來說,充滿權威、卻也代表著強有力的支持。孩子既想引起你的注意、也想抗拒你的威權;想確定你的保護,也巴望著逃離你的限制。這就是孩子、也是我們在人群中尋求獨立卻需要維持聯繫的過程。他不是不懂得該尊重,而是,他還在尋找那一個能同時擁有你的關注,卻又不失去自己的平衡點。
生活教育的示範性影響
您期待您的孩子,從哪兒學會---遇見師長要問好、在公共場所不爭吵?這些行為舉止,孩子所需要的其實大多是生活教育裡正面的示範。爸媽的一貫教養態度,對孩子的行為有著無可避免的影響。以下的相關問題,可以協助父母親進行自我檢測,想一想孩子的行為與您的教養態度之間的關係。
父母自我小檢測
Q1:是不是孩子的鬧脾氣,每次都奏效?父母總是順其意或是每回都跟著發怒?
Q2:爸媽自己對待其他長輩時,是不是同樣地「目無尊長」?
Q3:爸媽曾經和孩子細細談過,關於彬彬有禮這一回事嗎?還是他通常是透過處罰、怒罵,學會下次不可以這樣?
Q4:教導孩子分辨誰大、誰小,依據的是什麼?是輩分之序,還是經驗之長?是握有較多決定權的人大嗎?還是多走了幾十年路的經驗大?抑或是有理的就大?
Q5:我們想要孩子有大有小,是要灌輸他對長者的戒慎恐懼,還是希望他能通達事理、行事合宜?
從尊重學會大小之理
其實,回歸到核心,我們會發現要引導孩子了解「大小」之理,一顆「尊重」的心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人們尊敬的是輩分、是知識、是理;是歷練、是情份、是人與生命--包括自己,以及其他的人。「禮」,是指行為標準必須留有彈性,因時因地調整;這需要經驗和提醒。而「敬重」的心情,是這些舉止最初的動機,需要你的照顧、需要父母陪著孩子堅持,帶著他觀察體會,行為「有大小」的人,會讓人感覺舒服、愉悅,與溫暖。孩子會很樂意學著成為「有大小」的人--除了因為發現「大小」之理,也因為他發現了成為這樣一個好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