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象奶奶馬蘭告別…與孩子談死亡

 91年10月14日早上9點15分,亞洲象--馬蘭奶奶因癌症過世,享年54歲。
 從馬蘭患病、治療、安寧照顧,到腳痛不支倒地,生命跡象漸呈衰微這一段歷程,孩子們透過電視為馬蘭奶奶打氣,當馬蘭在工作人員的照顧下,自然安詳地閉上雙眼、離開這個世界,孩子們再次透過電視與馬蘭奶奶告別。
 在這個媒體發達的時代,大部分孩子是透過電視第一次接觸到「死亡」,然而這些事件並不全然正向,若是父母、老師一再地避談死亡,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困擾與焦慮。因此,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談死亡,感受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回答孩子對死亡的疑慮,將是協助孩子面對死亡最重要的第一步…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由於中國人一向對於「死亡」的話題相當避諱,也因此常讓孩子覺得死亡是件神秘、可怕、不能說的事。

  以往,除非生活中遭遇親人或寵物死去,孩子才有機會接觸「死亡」這件事;但在這個媒體發達的時代,大部分孩子則是透過電視第一次接觸到「死亡」,然而這些事件中,有些是正向的,像是大象奶奶馬蘭在眾人的關心下過世,但有些卻是相當負向的,像是遭受恐怖攻擊而死亡的人們。既然孩子隨時都有可能接觸到「死亡」,父母、老師若是一再地避談死亡,只會讓孩子更加的困擾與焦慮。因此,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談死亡,感受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回答孩子對死亡的疑慮,將是協助孩子面對死亡最重要的第一步。

死了會怎樣?—談死亡概念的發展及父母的應對方式
  「死亡」是一種相當抽象的概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於死亡也會有不同層次的理解,一般而言,死亡概念的發展可略分成三個階段:

三歲以前的孩子
  孩子仍未形成「死亡」的概念,他們只能瞭解「有」和「沒有」的差別。因此,當有親近的人或動物不幸死亡時,他們會因為原本存在的人或物突然不見了,而引起分離焦慮

  此時,請耐心安撫孩子的情緒,再告訴孩子「死亡」就是停止呼吸、身體也不能動了,但也別忘了告訴孩子,人和動物並不會無緣無故死掉,並且向他保證你也會在身邊陪著他、保護他。

三到五歲的孩子
  這時期的孩子已經漸漸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認為死亡是一種短暫的「分離」或只是「睡著了」,因此,孩子會覺得死去的人或動物會再回來或是再醒來,對死亡的焦慮反而比較少。

  但也因為如此,孩子經常會提起死去的人「到哪裡去了」、「何時才會回來」等問題。此時,父母必須有耐心地應對,不要讓孩子覺得害怕;並且要以明確的態度告訴孩子,死掉的人或動物並不會再回來,以免孩子因為等不到已故者,而失去對你的信任

五至九歲的孩子
  五歲之後,孩子慢慢地能夠瞭解死亡的永久性及不可回復性,這與時間概念的發展有關;而且孩子開始對死亡儀式、因果問題以及死後種種感到興趣;到了九歲左右,已經可以接受人皆有死這個事實。

  因此,你可以試著告訴孩子,每個生命都有一天必須面臨死亡,雖然他要有心理準備,但並不需要太過害怕,因為這還要非常非常地久。要是孩子願意的話,可以帶著他一起參加葬禮,透過一些儀式與已故者做最後的道別,並且表達自己的懷念

引導孩子瞭解「死亡」的正確概念
  雖說年齡越大的孩子越能理解「死亡」的真正涵義,但是,大人對於死亡的態度,不論是心理或是行動上,往往對孩子的感受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如果父母經常用「死亡」來恐嚇孩子,孩子會認為死亡是一種處罰;如果父母一提到「死亡」,就表現出極度悲傷或是害怕,孩子會更加恐懼死亡。

  不過,與孩子談死亡並不需太刻意,可以藉由生活周遭與有關死亡的事件,對孩子進行機會教育,切記要以真誠、明確的態度與孩子對談,並以事實回答他們的問題,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死亡是無法避免的,每一種生物都會面臨死亡。此外,說故事也是幫助孩子理解及面對死亡的好方式,像是《我永遠愛你》一書中,藉由寵物—狗狗阿雅的死亡,讓孩子了解「死亡」是人生無法避免的,也教導孩子用表達愛的方式來面對分離與悲痛,才能儘早走出哀傷。(更多幫助孩子瞭解生、死的相關圖畫書~『幫助孩子理解生與死的書單』

  若是親近的家人或寵物過世了,孩子可以體會到父母自然流露的懷念與哀傷,但切記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極度無助或是忽略孩子的感受,這會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父母必須堅強地支持孩子宣洩情緒,並藉由肢體動作或言語的表達,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撫,陪孩子走過這一段歷程。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