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壓、撞、夾、割、刺傷—預防原則與處理措施

文/白璐|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生活中發生砸、壓、撞、夾、割、刺傷的機會非常多,但大多是一些小傷,因此常常被忽略。實際上,這一類的傷害也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例如媒體上報導過的電視機砸死小孩的案例,就相當駭人。

何種情形下容易發生砸、壓、撞、夾、割、刺傷
1. 環境設計不良、設備設施本身有危險性、玩具用品不安全時
兒童活動的場所有障礙物,或遊戲設施間距不足,都很容易發生碰撞傷害;設備用品材質不佳或已生鏽損壞,則易造成割刺傷;放置不穩的家具或物品易造成壓傷及砸傷;開關或間隙設計不良的遊具,常使兒童遭到夾傷;而劣質或破損的玩具更是夾、割、刺傷的重要來源。

2.兒童跑來跑去相互追逐時
因只顧追跑,很容易碰撞到周邊的設備物品,造成碰撞傷;若設備物品放置不穩,則很容易倒下來造成砸傷或壓傷;若物品破裂或兒童手中有尖銳物,如竹籤、剪刀、原子筆等,又容易發生割刺傷。某醫學中心就曾處理過一名男童因奔跑跌倒而將六公分鉛筆插進頭部太陽穴下方的案例。

3. 兒童使用或把玩工具時
一般生活中會使用到的工具常具備相當的危險性,如美工刀的利刃、剪刀的尖端、鉗子的彈簧夾等。兒童因好奇把玩或模仿成人使用工具,或將工具當玩具玩,都很容易發生割、刺、夾、砸傷;在許多國小裡,美工刀割傷都是最常見的校園內事故傷害。

4. 兒童逞強或惡作劇時
小學高年級至國中階段的兒童,因好勝逞強而易發生砸、壓、撞、夾、割、刺等傷害;因同學間開玩笑或惡作劇而發生此類傷害的也不少。兒童玩鬧起來往往不知輕重,一旦發生事故,造成的傷害有可能嚴重到使受害者成為終身殘障甚至死亡,而肇事的一方也在心理上造成了永遠的負擔。

預防原則
1. 為兒童選購玩具或用品時要特別注意其邊緣及縫隙,檢查是否有夾傷或割刺傷之虞。買經過商檢局檢驗過的商品及有ST安全玩具標示的玩具,比較有保障。破損的玩具應及時收起丟棄。

2. 帶小朋友至遊戲場所玩時,應注意場所設計及遊具的安全性,若發現有安全上的顧慮,寧可換一個地方玩,並將看到的危險通報給相關管理單位(如各縣市政府之公園路燈管理處或鄉鎮區公所)。

3. 家具、家電等必須安置穩當,並常做安全檢查。

4. 全家人養成「工具用完就收好」的習慣,特別是一些利器用品,要有固定而且不易被幼兒接觸到的收藏處。

5. 教導孩子分辨玩具與工具,遊戲與惡作劇。當兒童手中有工具或堅硬物品而追逐玩樂時,應即刻將其手中物品移開;較大的兒童應教導其正確的工具使用方法及安全的遊戲觀念與方式。

急救處理措施
1. 若僅表皮輕傷,以優碘滴在傷口上即可。
2. 若為較嚴重的撕裂傷,且傷口有泥土等異物,可先用溫開水或冷開沖洗傷口,移除異物,以防感染,並迅速送醫。
3. 若有內出血情形,應先冷敷,不可揉搓,以免更多的微血管破裂。
4. 若嚴重出血,應立即加壓止血,儘快送醫。
5. 若有骨折,應先處理預防窒息、休克等急救處理,並迅速送醫。

※本文出自《幼兒疾病Q&A寶典》,中華民國兒童保健協會編著,信誼基金出版社,2004年4月。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