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完全不同於學開車或記憶一套複雜的交通安全規則。大多數的父母需要的並不是熟讀一套列舉各種必備原則的書籍,好通過考試成為有執照的父母,對未成年的小父母來說,這也許是一種不錯的課程,但是一般人需要的並不是這個。
在養育孩子這方面,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信任真正的自我,恢復我們對自己愛的本能的信心,並從中更加享受這段經歷。放輕鬆,才能更瞭解孩子與自己 放輕鬆些、跟著自己的直覺走,才能更了解孩子,也更了解自己。一方面要對付自己內心的恐懼,因為有時我們會覺得自己會給孩子不好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跟自己不喜歡的那一面奮戰 ── 好比說當么兒犯錯的時候,我們會有種衝動想用刻薄的話諷刺他,就像以前我們犯錯的時候,爸媽諷刺我們、貶損我們、懲罰我們一樣。我們必須接受那種因為對自己的父母失望而帶來的傷感,並且
面對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自己也跟自己的父母一樣不完美。 學著在全心投入和袖手旁觀之間找到平衡點,好讓孩子有足夠的空間,不致於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尤其是在孩子漸漸成熟後。我們要引導孩子,但同時也要給他們足夠的空間過自己的人生,並且慢慢學習自己承擔責任。
愛孩子之前,應該先愛自己 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愛我們的孩子之前,我們應該先愛自己,接受「我」本來的樣子,而不是只接受解決問題(然後還有下一個、再下一個問題)後的我。
接受真實的自己,很奇妙的,這或許會讓我們變成比較好的父母親,並且更能全心全意善待孩子。這一點,班傑明史巴克博士(Dr. Benjamin Spock)早就知道了;在他的育兒著作當中,第一句話就是「信任你自己」。較近代的回歸基本派育兒專家潘妮羅莉區(Penelope Leach)一再告誡父母,別試著把孩子「照書養」。貝瑞布列茲頓博士(Dr. T. Berry Brazelton)也溫和的規勸父母放輕鬆些,信任自己的直覺。
找出適合自己獨特情況的解決之道 但是在我們急進的社會文化中,放鬆可能相當困難。這種溫暖舒適的安心感受就像古董沙發一樣,它或許很舒服,但卻已經過時,而且用在居家佈置上絕對不搭調。
到處都有所謂的知識來源想要吸引你,並不斷的告訴你各種「可靠的」教養資訊。這些受大家歡迎的方法堅稱只要讀這個、看那個、或立即洗耳恭聽,就可以成為更好的父母。書報攤上滿是親職教育雜誌,書店裡也被育兒類書籍佔去好幾個陳列櫃。大學和社會團體的簡訊上充斥著各種親職教養話題:培養資優兒、帶孩子去旅行、健康的孩子、素食的孩子,安全、心理與精神方面的研究等等。電視和廣播節目大肆宣傳專家的建議,大群的教養專家巡迴全國進行專業講座和工作坊,各種網站、地區支援團體、學校和醫院的親職課程更多不可勝數。
有些資訊確實有幫助,讓人們在需要的時候有地方可以尋求資源和協助是很棒的。
理想的協助父母方式應該是一種引發思考的討論,幫父母釐清自己的感覺,然後找出適合自己獨特情況的解決之道。但現實情況是,編輯和製造商清楚知道消費者正感到焦慮而且時間有限。當今的父母對自己充滿著不信任,每天行程滿檔,只期望找到有效又情報正確的建議馬上解決問題。所以大多數的編輯都運用輕薄短小、「實用指南」的型態呈現資訊。
解決衝突是重要的成長來源 書籍、報導和電視節目使得衝突看起來像是很討厭的東西。但真正的個人成長和道德成長,就蘊含在這付出和獲得的衝突中、在學習傾聽別人意見的憤怒挫折中、在尋求可以共同接受的解決方式的過程中。
家庭生活是孩子學習如何解決衝突和共同生活的實地演練課程;除非這樣的學習被規避掉了,孩子們才不得不從同儕團體的調解課程當中學習這些「技巧」。這些課程應該是透過生活學習的,不是聽聽授課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肯讓家中的問題浮現,並且努力了解家人彼此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話,那麼一些原本令人痛苦的家庭問題,或許會成為我們重要的成長來源。
※ 本文節錄自《
望子成龍症候群—你讓孩子忙過頭了嗎?》,Alvin Rosenfeld、Nicole Wise著,巫青冠、黃康玲譯,信誼基金出版社,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