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廣告 ~ 聲、光、色的無窮魅力

「QOO~有種果汁真好喝...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常常不自覺的唱起電視廣告歌曲呢?電視廣告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大!
  

「QOO~有種果汁真好喝...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常常不自覺的唱起電視廣告歌曲呢?電視廣告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大!

  廣告是集眾人智慧的結晶,它為達銷售目的,總是盡量將內容和畫面處理得很完美,對一般人都頗具影響力。而對幼兒來說,他們喜歡短暫、快速變化的東西,電視廣告正好掌握到這個特點。尤其以兒童為訴求對象的電視廣告,更是充分運用音響、影像、色彩,和誇大的人物動作之表現方式來吸引兒童。而且,相同的廣告在不同的節目中重複地播放,會使幼兒十分興奮,因為他們對廣告中下一步將發生什麼事十分熟悉,也能享受預測準確的樂趣。

不同年齡的孩子,怎麼看廣告?
  孩子對與其切身需求有關的東西,特別是糖果、餅乾、汽水,以及玩具等較感興趣,因此對這一類廣告也就格外注意。尤其那些附有贈品的廣告,其贈品在螢光幕上大多以特寫鏡頭顯示,使其比率感覺較大,且又具活動性,故很能吸引兒童,也容易刺激他們的慾望。學齡前孩子認知層次較低,邏輯運思能力較弱,大班的孩子雖然已可以了解廣告是要讓人家知道有這個東西,是為了要吸引人來買,但他們仍然無法分析廣告品質的優劣,也不能辨別廣告的真實性和誇大性,中小班的孩子則更是沒什麼概念。因此對學齡前孩子而言,他們對所看的電視廣告,通常會照單全收,以至深受其影響。不過三歲以前的幼兒比較關心的是,有沒有東西可吃,有沒有東西可玩,對於電視廣告,他們只是把它當成像卡通動畫一樣來看,故所受的影響較小。

電視廣告的訴求特性
  許多孩子都很喜歡看廣告,也會吵著要買廣告商品,究竟電視廣告運用了哪些特殊的訴求特性,而能深獲「童」心呢?
在視覺方面,孩子對電視畫面上出現的圖案、色彩和品牌標誌特別敏銳,在聽覺方面,如廣告歌曲、廣告標語、口號等簡單明瞭,易懂易記。透過這些非語言符號的表達方式,孩子可以很容易接受。
針對孩子的廣告,大多是透過情緒反應,如廣告歌曲即為明顯的例子,基本上它不是理解性、邏輯性的東西,但是因為好聽、易記,孩子可以朗朗上口。
兒童廣告大多是一種贈品型的廣告,它充分利用心理學上的誘因,以贈品來誘發孩子的需求,許多時候孩子是為了想得到贈品,而非真正要買那種廣告產品。
廣告商也很懂得運用一些遊說技巧,例如,他們會用和孩子同樣年紀的廣告明星,使孩子可以產生認同感,並且強調快樂的氣氛。

電視廣告的負面影響
  孩子在五花八門、花樣百出的廣告刺激下,相當容易為之所動。只是爸媽都會擔心,那些高糖、高鹽的食品,孩子吃多了會蛀牙,也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而且,電視廣告變化多端而快速,孩子看多了,也恐有無法維持長時間注意力之虞。再說,許多廣告採用贈品、猜獎等利誘方式,也可能無形中養成孩子貪小便宜、賭博等惡習;而因品質低劣的贈品、及屢抽不中的猜獎,使孩子常有受騙的感覺也不好。還有,若同伴間常拿著那些產品和贈品相互比較,也容易使孩子的需索愈來愈大。而有時候,爸媽拒絕孩子的購買要求,也不免造成親子間的衝突,使雙方都有挫折感。

電視廣告也有正面價值
  當然,電視廣告的影響也不全然是負面的,從正面來看,它在傳達一些有關商品的資訊,同時它也提供我們一些消費知識,這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經濟社會的一員,都將成為消費人,這也都是孩子社會化過程的一部份。
  另外,電視廣告還可以增進孩子對顏色、圖形、物品等的認識;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表演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學習到當他有事要讓別人知道時,懂得如何運用簡短、有效的表達方式;而廣告的趣味和滑稽性也可以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如何教孩子看廣告?
廣告不一定說真話
  學齡前的孩子都會相信廣告說的是真的,直到八歲左右,孩子才會開始對廣告產生懷疑。廣告看得愈多的孩子,愈容易相信廣告,所以,爸媽一方面可利用廣告時間和孩子說說話、或要求孩子活動一下,讓孩子減少與廣告的接觸;另一方面,偶爾讓孩子將廣告商品買回來,與電視廣告作比較,實際體會廣告內容與真實商品之間的差距,這種比對經驗可以增加孩子判定廣告真實性的能力。
好廣告也值得欣賞
  適度接觸廣告,能夠從中選取豐富的生活訊息,爸媽有時不妨排除對廣告的不良印象,引導孩子去欣賞廣告的創意、優美的設計與動人的音樂,並學習認識好廣告與好產品,讓孩子也從電視中得到實在的消費教育。
幫孩子建立良好的消費習慣
  良好的消費習慣,是面對廣告的重要利器。孩子的消費習慣深受爸媽的價值觀與消費行為影響,因此爸媽平日應指導孩子用錢的習慣,讓孩子學習有目標地購買及等待,也讓孩子學習如何支配自己的零用錢,如此才不至於受廣告誘惑,衝動購買非必要的東西。

  在此大眾傳播強勢的時代,電視環境對孩子的教育也愈形重要。幼兒心智尚未成熟,電視廣告對其認知、態度和行為會有直接、間接的影響,只是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讓孩子完全拒絕廣告,因此除了期望廠商和廣告商在行銷觀念的籠罩下,也能履行社會責任之外,爸媽扮演「守門人」和「濾淨器」的角色,為孩子費心地選擇廣告,才是積極之道。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