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在新生兒科是經常碰到的問題,也是許多父母所關心的。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在醫學上,較專業的名詞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
在醫院嬰兒室或新生兒加護病房,常看到許多小寶寶眼睛罩著眼罩。光著身子在紫外燈下做 "日光浴"。有的人會好奇的問:「小寶寶為什麼要做日光浴呢?」當然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那是寶寶因黃疸值較高,正在做「照光療法」。
新生兒黃喧在新生兒科是經常碰到的問題,也是許多父母所關心的。一般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在醫學上,較專業的名詞稱「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正常人血液內都有少量叫「膽紅素」的黃色物質,它主要是因紅血球被破壞後,由裏面的血紅素分解形成,膽紅素在肝臟經過一系列生化反應將末接合型膽紅素轉變成接合型膽紅素。然後再分泌到膽道、十二指腸,經過腸道細菌的處理,將接合型膽紅素還原成糞膽素隨大便排出。在新生兒因紅血球數目多且壽命短,再加上肝臟內的酵素活性未成熟、腸肝循環旺盛等因素,無法即時處理這些紅血球破壞後所產生的膽紅素,造成血中膽紅素值增高,當高到一定程度時。眼睛的鞏膜和皮膚就會變黃,即通稱的「黃暄」;等過了幾天,肝臟產生足夠的酵素將這些堆積的膽紅素處理掉。黃疤就慢慢消退了。約百分之A+的中國新生兒在出生後二至三天皮膚開始變黃,約第四至五天達到最高值(平均值約l2mg/dl),然後在第七至十天左右慢慢消退,稱之為「生理性黃疸」。在早產兒其黃道值增加較為緩慢,但最高值較足月兒高且持久,可到2星期左右才消退。中國人的新生兒,其生理性黃疸的血清膽紅素值比歐美國家的新生兒高且持久,近1/3的新生兒其血清膽紅素值超過l5mg/dl。生理性黃疸一般對嬰兒是無害的,有些血清膽紅素值較高的情況僅需照光治療,很少需要到換血的程度,故父母不必大過擔心。
有些情況的新生兒黃膽是屬於病理性的,例如在出生36小時內就出現黃疸,血清膽紅素竄升速率每天超過5mg/dl,血清膽紅素濃度人於l5mg/dl,接合型膽紅素濃度大於1.5mg/dl,或出生兩週後持續黃疸等等,都要懷疑可能有病理性黃疸,主要肇因是膽紅素製造過多或排泄不暢所致,比較常見的病因包括溶血性疾病,例如嬰兒與母親ABO血型不合、G-G-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等造成紅血球大量破壞產生過多的膽紅素;先天性感染包括弓型蟲屬病、德國麻疹、巨細胞包涵體病、單純性疹、梅毒和新生兒肝炎等:新生兒敗血症及其他細菌性感染;膽道阻塞或閉鎖、甲狀腺功能低下或母親產前曾服用某些藥物等等。另外約有1~2﹪餵食母乳的嬰兒黃疸較深且久,雖也屬病理性黃疸,但這些新生兒體重增加順利、肝功能正常、無溶血現象,一般只需暫停餵母奶48小時,再重新餵食母乳,此時黃疸值會明顯下降後再稍微回升,但卻不會像原先那麼高,一般約一至三個月內就可完全退除了,故不必因而就完全停餵母奶。
病理性黃疸須即早找出病因,對症治療(但仍有約1/4的病例無法確定病因),同時須預防因黃疤值過高而造成對腦部細胞的傷害-主要是因為末接台型膽紅素為脂溶性,可與血清中白蛋白結合隨血液進入腦部,造成神經細胞壞死,病理解剖上可在大腦基底核、蒼白核、豆狀核和尾狀核染成黃色,稱之為「核黃道.,輕者造成腦性麻痺,重者引致死亡。一般而言,膽紅素值超過20mg/dl較易引起核黃疸,需考慮換血治療,有些甚至需換血2至3次才能將膽紅素值降低。黃疸若超過l2mg/dll型可先採照光治療,但在早產兒或合併缺氧、感染、低體重等其他下正常狀況時,照光或換血的標準可再降低。另外某些病理性黃疸可以口服(phenoborbital)來冶療,但不是每種病理性黃疸都有效。照光療法有時會有些合併症,包括皮膚曬黑、水便、脫水或皮膚疹等,但一般部無大礙。換血冶療可見的合併症包括:血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電解質不平衡、感染等,但一般只要在設備完善的醫院及有經驗的醫肺執行下,這些合併症都能減至最低。
新生兒黃疸在國人是很常見的,而且絕大部分是屬於無害的生理性黃疸。在醫院裏,醫師或護士會觀察寶寶的膚色及做必要的檢查及處理(例如照光),並讓寶寶在安全的黃疸值下出院。當寶寶出院後,父母仍需自行觀察寶寶,如果懷疑寶寶膚色過黃,或黃疸持續過久(正常新生兒10天,早產兒2週),仍需回門診請醫師檢查,必要時需住院做較詳細的檢查及處理,以免病理性黃喧的病因沒找出或因黃疸值過高而延誤治療時機,造成腦部永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