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見嬰幼兒疾病

文/何文佑|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科及小兒科醫師

臺灣地屬亞熱帶地區,夏天除了氣溫高之外,雨水也很多,所有空氣中的濕度也偏高。很多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的疾病,很容易在夏天流行起來,家中有孩子的家庭,更要注意夏天的傳染疾病。

小支氣管炎(即細支氣管炎)
小支氣管炎是一種病毒感染,這種小小的病原體除了會引起小支氣管炎之外,還可以引起肺炎、會厭炎(註1)以反喉頭炎(註2)等疾病。受到感染的人有時只覺得像患了感冒,但年齡在6個月到5歲的幼兒,出現的症狀則往往是很嚴重的嗚喘,嚴重的話,就必須住院治療。

大家都知道,病毒感染是沒有特效藥的,一般所使用的化痰劑和咳嗽藥不可能縮短小支氣管炎的疾病過程,而是否能夠減輕症狀所造成的痛苦,也是一個難以解答的疑問。

醫生在治療小支氣管炎時,經常使用「打點滴」和「氧氣罩」的方式,目的是在增加水分。呼吸道的水分增加了,咳嗽時的分泌物就比較容易排出。氣管獲得通暢,症狀就會減輕。小支氣管炎的症狀改善得很慢,要完全好起來,大約需要10到20天。

發燒
夏天裡,幼兒很容易發燒。一般來說,媽媽們一看寶寶發燒,第一個反應就是害怕燒壞了腦子。其實,發燒並不可怕,應該怕的是引起發燒的那個「病」。

發燒,經過一般的檢查之後,假如懷疑是敗血病或腦膜炎,醫生一定會建議您讓孩子接受「血液培養」和「腰椎穿刺」(註3)。「腰椎穿刺」聽起來很嚇人,其實穿刺本身就像抽血一樣,會痛一下,但並不會傷害脊髓神經。要是孩子真的感染了腦膜炎,不作腰椎穿刺。醫生就無法獲得正確的診斷,也無法治療。

每年,我們都會看到好幾次腦膜炎雙球菌的感染病例,這種病菌一下子就可以造成敗血病和腦膜炎。當感染開始時。孩子往往只是發燒,如果不給予治療,只不過幾個鐘頭的功夫,病情就可能演變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極為可怕。

中暑
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孩子可能在烈日下喪失很多的鹽分和水分,產生脫水、發高燒、循環衰竭(皮膚蒼白、站起來會頭暈、血壓較低)、小便減少、口乾或是暈倒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孩子如果中暑了,大人應該趕快把他移送到比較陰涼的地方,解開他的衣服,給予適量的水分和鹽分。如果是比較幼小的孩子。或是情況比較嚴重的,。還是儘快把他送到醫院去比較妥當。

急性胃腸炎
急性胃腸炎常常在夏天流行,孩子受到感染以後,大都是發燒,跟著就是嘔吐和腹瀉。治療時,醫生可以使用靜脈注射,以補充失去的水分和電解質;胃腸獲得了休息(不進食),很快就會好起來。

沙門氏菌屬中的副傷寒桿菌,經常是腸炎的主要病原體,幼兒受到感染,很容易會有嚴重的腹瀉,引起缺水和酸中毒也十分常見。在治療上,應注意的也是水分和電解質的補充。至於細菌要不要用抗生素來「殺掉」,由醫師來決定,一般如果有敗血症或腸性熱,或者患者是小於3個月以下的嬰兒。則必須使用抗生素。

痢疾
痢疾是夏天發生率很高的疾病。症狀除了腹瀉、脫水和酸中毒之外,還可能出現抽捷和神智不清等現象。

痢疾的治療原則與由沙門氏菌所引起的腹瀉一樣,但抗生素的使用可以中止毒素的繼續增加。如果治療得當,痢疾引起的神經症狀是可以完全復原的。

肉毒桿菌中毒
幼兒肉毒桿菌中毒,雖然不怎麼多見,但若是流行起來,也是不容忽視的。這種菌通常是寄生在食物之中,有時甚至連蜂蜜也是它們寄生的地方。

夏天裡,食物比較不容易保存,肉毒桿菌容易在食物(肉類)中繁殖,不斷地產生毒素。如果孩子不小心吃了,很可能完全沒有症狀,但也很可能出現便祕、食慾不振、呼吸困難、衰弱、全身乏力以及撞孔擴大等現象。可怕的「嬰兒猝死症」也很可能跟這種細菌有些關係,不可不預防。

生活環境的好壞、穿衣、飲食起居以及人口的密度,都是影響疾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歐美國家,已不再容易看到幼兒傳染病了。臺灣目前傳染性的疾病仍然很多。除了生活環境比歐美國家略差之外。人們的不注意也是主要的因素。

預防幼兒疾病的發生。我們應該可以作得更好。例如:穿衣服要適量,不過多或過少;不在外邊亂吃;儘量不跟患了感染疾病的人接觸等等,都是可以輕易作到的。此外,環境衛生的維持,每一個國民平時都有責任,千萬不要等到傷寒在流行了,才想到不應該把糞便倒在河裡。不是嗎?

註1:「會厭炎」的病狀是氣管最上端開口處腫起來,會造成塞住的現象,可能引起呼吸衰竭會有咳嗽很粗的聲音。
註2:「喉頭炎」的症狀是喉頭看起來很紅。有分泌物,類似扁桃腺發炎,有發燒的現象。
註3:「腰椎穿刺」係把小針插於脊椎管上,抽取脊椎的液體。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