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貧血症

嬰幼兒貧血常是父母所關心的話題,也是最常見的血液疾病。嬰幼兒的造血系統與成人不同,且常受到成長速度及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各年齡層的嬰幼兒茄發生貧血的原因也各有差異。了解貧血的原因,才知道如何醫治。對父母,對醫生而言,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什麼是貧血?
貧血是指紅血球或血色素低於正常值之謂。剛出生的嬰兒,其紅血球會輕度增加,在第二週時驟降,至第二、三個月的貧血現象,我們稱之為生理性貧血。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在出生後的前六個月,血色素會低至9或10g/dl,不需緊張,也不需特別處置。但是,出生後六個月至兩歲之間,若血色素低於11g/dl,或是血球容積(Hematocrit)低於33%,則為需進一部評估的指標。

常見引起貧血的原因
了解什麼是貧血後,我們也須知道一些常見的會引起貧血的原因。在新生兒(出生後一個月內)時期,以急性出血、新生兒溶血、先天性感染及敗血症為最常見。急性出血包括臍帶結紮過鬆、過早,或出生過程中發生生產傷害、頭部血腫。偶而胎兒血液大量流至母體或雙胞胎血液互流,也會造成貧血。新生兒溶血則由於胎兒與母親ABO或Rh血型不合而造成,嬰兒常會再出生後三、四天內就發生厲害的黃疸和貧血。先天性感染則包括梅毒、弓型蟲屬病、巨細胞包涵體病、先天性德國麻疹及組織胞漿菌病。至於敗血症引起的貧血則是嬰兒於產後感染造成溶血所致。

嬰兒期(出生後一個月至一年間)的貧血,則以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出血、後天溶血性貧血、遺傳性貧血及巨母紅血球性貧血也是原因之一。缺鐵性貧血是嬰兒及兒童其最常見的一種貧血疾病,是因為母親嚴重缺乏鐵劑的攝取導致胎兒鐵質的貯存偏低,或早產兒本身貯存鐵質缺乏所致。至於生長快速而飲食中鐵質補充不足的幼兒也會發生缺鐵性貧血,此時補充鐵質應可改善。如果情況並未改觀,則應考慮嬰幼兒是否有先天性息肉、憩室或出血的情形,而從腸胃道消耗太多的鐵質。海洋性頻謝、球狀紅血球症及鐮刀狀紅血球正等遺傳性貧血,也須作鑑別診斷。至於巨母紅血球性貧血,則是因為幼兒體內缺少葉酸所致。嬰兒吸食了缺乏維生素B12的母奶或餵食羊奶都容易造成葉酸缺乏,兒感染及嚴重的腹瀉也會發生葉酸缺乏而造成貧血。巨母紅血球性貧血乃是次於缺鐵性貧血的第二種常見的營養不良性貧血。

最後我們再談談兒童期的貧血。在此階段中,缺鐵性貧血仍是首要考慮的原因。此時,除了因偏食造成的營養不均衡、鐵質攝取量不足外,慢性出血及寄生蟲感染也要列入考慮。其他如急性出血、遺傳性貧血、血友病,或一些罕見的貧血原因(如再生不良性貧血)也須作鑑別診斷。

貧血所引起的症狀,則因急性貧血或慢性貧血而有所不同。我們知道,小孩的血液量比成人少,在成人可能微不足道的出血,在兒童-尤其是嬰兒,卻可能會致命。通常急性失血時,兒童會出現皮膚、指甲床、結膜蒼白、乾燥。心跳急速、脈搏嘉塊、呼吸數率快且深。初期的血壓、收縮壓正常,舒張壓則下降﹔若情況變壞時,收縮壓及舒張壓都會降低,理學檢查也可聽到心臟雜音禍心率不整。此時小孩會出現嗜睡、食慾不振、容易疲勞的現象。跑一下、跳一下就喘氣不已,好像很累的樣子。大小孩則會抱怨頭痛、頭暈、耳鳴、四肢冰冷,甚至注意力不能集中。而慢性貧血的小孩,因為貧血已經有一段時間,且病程發生緩慢,故其症狀逐漸行成,並同反而不會有明顯的上述症狀。值得注意的事,不是所有貧血的嬰幼兒都是疲倦嗜眠,煩躁不安、哭鬧不休也是貧血的症狀之一呢!

對於貧血的診斷,父母提供給醫生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當父母因孩子有上述症狀發生而求醫時,藥劑得告訴醫生,孩子是什麼時候開始生病或不舒服的,因為大部分嬰幼兒貧血症狀是漸進的,症狀持續的時間長短對診斷的正確性有絕對的影響。父母要告訴醫生嬰幼兒生產史,有否早產、有否生產傷害、母親有否胎盤早期剝離或前置胎盤、是否餵食羊奶。也要告訴醫生,是否發現黃疸、紫斑﹔有否解血便(黑便)或吐血。尤其重要的事,母親要記得告訴醫生,產錢是否吃了什麼藥物,產後是否給嬰幼兒吃了什麼藥物。孩子有無接觸到抑制造血功能的化學物質、是否常接受放射線檢查或治療。曾有醫生告訴過父母,孩子有心臟、朝為、內分泌或腎臟方面的疾病嗎?孩子曾抱怨榖頭痛或關節疼痛嗎?孩子會挑食、飲食習慣不良嗎?父母應該一一紀錄起來,求診時完整兒有系統的告訴醫生。唯有完整的病史與過去史,才可避免作一大堆不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金錢的損失、醫療資源的浪費尚在其次,徒增孩子的痛苦,才真讓為人父母者於心不忍呢!

此外,家族病史也非常重要。父母是否為近親結婚、父母兄弟姊妹有無蠶豆症或其他遺傳性貧血及疾病、親戚中有沒有人有出血傾向昌發生過黃蛋,曾接受過脾臟切除者?甚至包括籍貫、生活史、旅行資料對診斷也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助益。

實際上,從皮膚的變化可以略知端倪。醫生會檢查病童的結膜炎、皮膚及指甲床,看是否有蒼白、黃疸或皮膚色素沉著的現象有否出血斑點或紫斑。有缺鐵性貧血、白血病或失血等太多原因所造成的貧血,病人的皮膚會呈現蒼白色﹔溶血性貧血,如蠶豆症造成的貧血,則皮膚呈現落黃色兒海洋性貧血或再生不良性貧血的病童,因常接受輸血,皮膚常呈古銅色。醫生也會檢查病童的肝臟、脾臟或淋巴結是否腫大,因紅血球破壞而致貧血的極容易引起肝脾腫大,因溶血性貧血或因長期輸血而引起鐵質沉積症的小病童其肝臟會腫大許多。另外醫生也會常注意病人尿液的顏色,因溶血而造成貧血的病人,其尿液常因尿膽素元的增加,而呈現暗黃色。

實驗室檢查方面,除了紅血球數目減少或血色素降低外,急性失血的病人其網狀紅血球數目會上升﹔但若病人有嚴重的貧血,而其網狀紅血球數目沒有明顯的上升,則應考慮有無骨髓早寫功能的問題,必須檢查骨髓才能作正確的診斷。此外,溶血而致貧血的病例,其網狀紅血球數目也會上升,病人並無明顯出血的縣想。此時需檢查父母親與嬰兒的血型,作抗血清溶血檢查。值得注意的事,紅血球數目雖然重要,紅血球的形狀也常是診斷的重要依據,正常的紅血球事中間略凹的盤狀血球,海洋性貧血症患者知紅血球常為帽狀或水滴狀血球﹔鐮刀狀貧血症的病患,其紅血球常呈現鐮刀狀,而遺傳性球型紅血球則為球狀血球。

另外,血液中的鐵質、血小板數量以及血液、尿液的培養,也是做正確診斷不可或缺的資料。

貧血治療方法
關於貧血的治療,唯有儘早發現,請教醫生,仔細提供病史家族史,接受詳細的身體檢查、實驗適檢查才是上策。因為有了正確的診斷才能開始適切的治療,針對不同的貧血原因,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因營養缺乏造成的貧血,補充鐵劑、葉酸獲維生素B12自是首要,兒溶血或失血過多而造成貧血的病人,輸血是不能避免的﹔至於某些遺傳性貧血病人若造成脾臟功能的亢進,則應切除脾臟。近年來,骨髓宜值得成功率大為提昇,對罹患如海洋性貧血等症的病童而言,真是一大福音。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