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引導孩子按部就班地學習?
更新 : 2018-09-20
現代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問題總是十分關切,學前階段的孩子最應把握的是「學習如何去學」、「學習基本的學習方法、態度和行為習慣」。如果父母希望孩子以後在小學中有良好的表現,能按部就班去學習,那麼,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徵,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學習行為和習慣是很必要的。
引導孩子的第一步
了解兒童的身心發展特徵有什麼好處呢?最明顯的好處是了解孩子有個別差異的現象,不會拿他來與其他兄弟姊妹或其他孩子作無謂的比較。第二個好處是不會勉強他做超過年齡、超乎能力的事。父母常常因為愛子心切,安排孩子上各種才藝班,忽略了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的能力和需求,這對孩子其實是有害而無益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去學。換句話說,就是幫助孩子學習基本的學習方法與態度。我們知道,孩子的模仿力和可塑性很強,很容易接受各種能力的訓練。但是,「可以學」並不代表他「應該或已經可以從正規教育中去學習」。
有個幼兒好勝心很強,凡事他都說「他會」,不理會別人教的。他常常自以為是地自創一些東西,對老師教的「基本」東西卻不感興趣。如果我們了解孩子的發展特徵,就會知道︰一、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反抗時期,他一方面要求獨立自主,一方面對外界環境很有興趣,急於要去探索。他喜歡自己獨立行事,要自己吃飯,自己選擇穿的衣服,自己改變玩具的原來玩法,自己做愛做的事,或是自創一些東西,不喜歡聽命於人。如果大人這時一直去干涉他「你這樣不對」、「你不應該這麼做」的話,他自然會有不合作的態度。二、這個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注意力也比較短暫,如果讓他做需要長時間持續的學習活動,他自然會有不耐煩的反應。三、這個時期的孩子想像力很豐富,卻不了解完成一件事需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和時間,他常常想像「他會」,所以什麼事情他都反應,這也是很正常的。他什麼都說「他會」,並不表示他就是資賦比較優異,也不見得是好勝心強,可能只是在某種情況下產生的反抗或口頭習慣語而已。
既然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都是正常的現象,那麼,我們最好順其自然,不必現在就急著要立刻糾正他。
教育工作者也該自省
孩子常常自創一些東西,對老師教的基本東西不感興趣,可能是因為︰一、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調、呆板,不具吸引力。二、孩子本身的創造能力比一般孩子高,老師所教的東西無法滿足他的需要。
悟性高的孩子通常有一種特別的創造能力,他比較能夠把握自己想做的事。就以繪畫為例吧,這樣的孩子常常希望能就自己的心意來畫畫,如果老師要求他一定得畫什麼,那麼他當然會「不聽話」。「適用於一般孩子的教學方法」並不表示「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啊﹗因此,老師不能只用適合一般孩子的教學方法來指導這種類型的孩子,相反的,必須花更大、更多的心力,甚至還須請教專家才行。當他自創的東西不合於我們的要求時,我們也要很認真地去欣賞、接納他的作品,從他對自己作品的解釋中去了解他,指出他的優點,讚美他、鼓勵他。再就這點延伸,才能引發他繼續學習的興趣和再創造的能力。
會養成不良的習慣嗎?
孩子常常自以為是地自創一些東西,對老師教的基本東西不感興趣,會因而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嗎?事實上,情況可能不會那麼嚴重,因為孩子有時候不合作、不聽話,那是他剛好處在反抗時期,這並不是說他現在反抗就是永遠反抗、永遠不合作。等過了這段時期,他比較有經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高了,懂得如何去處理問題、適應生活的需要,慢慢就會和大人合作了。
孩子最常使用的表達方式就是身體動作、語言和繪畫。我們不妨多觀察孩子所畫的、所表達的一些東西,藉以了解他內心真正的需求。
對老師們來說,運用同樣的教材也許有時只適合十個孩子裡的九個,並不適合另外那一個孩子。這時,我們不應該責怪那一個孩子「不聽話」、「不守規矩」,反而應該思忖︰「這樣的教法為什麼不適合那個孩子?」「他的真正需要是什麼?」然後去配合他、引導他。對父母來說,不同年齡的孩子有各自不同的發展需要,平常多和老師交換意見,讓老師了解孩子的興趣與特殊才能,這樣,老師才能配合孩子的學習興趣,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父母要有新的觀念,那就是︰孩子是要透過實際的遊戲學習,要有充分接近自然和參與社會生活的機會,才能真正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孩子的學習是整體性的,千萬不要看別人的孩子在學什麼,就強迫自己的孩子學什麼,以免破壞了孩子整體性的學習態度,降低了他學習的熱忱。
平日多帶孩子到動物園、兒童樂園,參觀展覽會、兒童舞蹈、音樂發表會、幼兒運動會或是戶外活動等,使他有機會和其他的孩子接觸,從實際經驗中學習,增廣見聞,都是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