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把競爭的觀念教給孩子嗎?
更新 : 2018-09-20
幼兒們常常會相互比較與自己有關的事和物,若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影響(例如︰加油、鼓勵),無形中會促使他想要更盡力、表現得更好。然而,不管是幼兒運動會或任何活動,讓幼兒在參與中享受這個活動,累積各種活動經驗,創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要把成人的價值觀和對輸贏的虛榮心加在孩子的身上,增加他們的心理負擔。
盡力去做就是贏
運動會是幼兒園裡常見的活動,一個真正的幼兒運動會可以說是幼稚園(所)的一種動態的成績展覽,藉這個機會將幼兒平常在園裏學到的一些動態課程(如︰律動、體操、遊戲等)展現出來,一方面讓家長了解孩子們平常所接受的動態教育,一方面也是提供家長共同參與活動的機會。因此,如果一心要求孩子在運動會中「得第一名」,那就不是正確的觀念了。
孩子原本對輸贏並不覺得怎樣,但成人在他們贏時提供的獎勵,或輸時給予的評語和責備,卻會大大地影響孩子們對輸和贏的評估。在成人「第一名才是好的表現」的觀念下,如果孩子的能力較差,一直得不到第一,那麼,孩子的自信心會因而低落。如果孩子的能力好,從未嘗過落於人後的滋味,也會使他變得驕傲、自滿、容易看輕別人,同時也往往因而輸不起,缺乏應變的能力。所以,在孩子剛剛開始認識這些觀念時,希望我們將對自己的虛榮心減到最小,只要孩子「盡了力」,不管結果怎樣,都應該給他由衷的讚美和鼓勵。
孩子的價值觀是建立在四周最親近的人、事和物上的。如果成人鼓勵他「盡力去做」,而且事後又能讚美他,那麼,他對任何事都會以積極的態度去處理。如果他常常被責備或埋怨「為什麼不跑快一點」,那麼,我們又如何教導他積極進取呢?一切只要盡了本分,對自己而言,就是「贏」。因此,如果老師說︰「我相信你們每個人都會做得很好,老師幫你們加油。我們一起說︰『加油﹗加油﹗』」一定比「跑快一點,要不然會輸」來得更具有鼓勵效用。
提供具體行動的機會
競爭一定不好嗎?它是不是具有積極的意義呢?學習如果沒有競爭,缺乏模仿和刺激的對象,就會顯出人的本性--懶。有個孩子在兩歲時還不會自己脫褲子大小便,有一天家中來了幾位小朋友,因為上廁所時小朋友都自己脫褲子,於是他也模仿起來,學會自己脫了。學前幼兒仍生活在自我的世界裏,與其不斷地用言語刺激他,告訴他怎樣與別人相比,不如提供他良好的學習環境,讓他從無形的競爭中,養成具體的行動力和信心。
學習是自我調適的過程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競爭的基本出發點。然而,從教育的觀點來說,我們應該強調競爭的真正意義,而不要把重點放在競爭的結果上。以世界最大的競爭場所--奧林匹克運動會來說吧,奧運會真正的精神在於「參與者盡最大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潛能」。「結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參與」本身的意義。可是,很多人要求孩子的,往往是「出人頭地」、「比別人強」、「比別人棒」。在這種要求之下,孩子的潛能可能被激發出來,也獲得了預期的成果。可是,如果孩子用心地把他的能力全部發揮出來,卻得不到任何收穫,甚至於遭遇挫敗,那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競爭可以激發潛能」是一種事實。但是,競爭牽涉到參與者本身的智力、體力等各方面條件的比較,而競爭的結果又一定有輸有贏。對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再怎麼努力也是輸」的經驗,可能會影響他再去學習的信心,甚至會因而退縮、畏懼。因此,可以適度地把競爭的觀念教給孩子,當作一種推動孩子去學習的原動力。但是,教給他的觀念必須正確,因為學習是自我調適的過程,而不僅僅是靠外來的誘因(例如︰獎品、獎勵)就能促進的。我們應該引導孩子走向能自我檢討、自我反省、自我競爭的方向--即和過去的自我作比較,能盡力而為,有適應的能力才是正途,而不是投機取巧,不顧一切去取勝。
信心是推動學習的泉源
「贏」這種正向的經驗,無疑地是建立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一種力量。然而無論參與的人數再怎麼少,占鰲魁的永遠只有一個,其他的多數人全都是輸家。因此,家長和老師們應該有一個深切的體認,那就是我們對任何事的反應都會深深地影響孩子,為了避免在不知不覺中把我們自己的一些價值觀帶給孩子,我們要常常省察、留意自己的言行。在幫助孩子發展自我的過程中,別忘了先建立他的自信心。因為,「信心是推動學習的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