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得失父母該怎麼看待?

  我的女兒四歲,才剛上幼稚園。園裏每天都發給表現好的孩子乖寶寶卡,我的孩子有時候得到,有時候沒有。得到那天,她回來就歡天喜地,萬一沒得到,她就會難過地問我︰「媽媽,我為什麼沒有乖寶寶卡,我和昨天一樣乖呀﹗」看她悶悶不樂的樣子,我也難過,我該怎麼辦呢?

父母如何看待得失
  身為父母的我們,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一帆風順、快樂地長大。但是,人生就像一首樂章,在高低起伏中緩緩地進行。孩子隨著時間的腳步成長,自然也會面對人生的高調和低潮,體驗到得意與挫折,快樂與沮喪等各種經驗。在孩子得意、快樂時,我們當然跟著高興;如果孩子遭遇挫折、表現沮喪,我們也會跟著難過、心疼,有時甚至還會因為無法接受孩子的失敗而為之氣結﹗

  不論我們心疼也好,生氣也罷,這些情緒對「幫助孩子面對挫折」可是一點兒幫助也沒有,反而徒增我們自己和孩子的困擾。反應過度的話,甚至可能加深孩子患得患失的心理,影響他將來的人格發展。既然孩子似乎把「得不到乖寶寶卡」看得挺重要的,我們不妨先來探討「究竟孩子是怎麼看得失的?」這個問題。

孩子為什麼患得患失?
  一般說來,孩子對得失的看法和大人不一樣,大人看得失往往是「目標取向」,達到目標便是「得」,沒有得到便認為是「失」。可是,孩子看得失卻是「情感取向」,他並不在意是否得到什麼,他在乎的是,父母和老師是否喜歡他、接納他。如果他感到大人會因他有所得而喜歡他,或因他有所失而生他的氣,那麼,他就可能為了討大人的歡喜而爭取得失、在意得失。

  因此,只要是來自他所重視的人的任何一句話,或任何一個眼神、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生引導作用。譬如,媽媽只是隨口問他︰「你今天怎麼沒得到乖寶寶獎呀?」孩子收到的訊息卻可能是「媽媽希望我得到乖寶寶獎,我應該多多得乖寶寶獎,媽媽才會喜歡我。」這種得失觀念,是由於孩子重視「人、我的關係」而產生的。

  除了情感取向的因素之外,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從環境裡自然地學會與人比較、評估自己。孩子加入群體後,會從與人的互動中學會比較和競爭,這時,孩子雖然會有一些好壞和高下的概念,卻並不會太在意。但是如果大人把自己對得失的價值觀加在孩子身上,認為「得」是光榮,「失」是羞恥的話,就可能使孩子太過在意得失,希望自己是最好的、第一的,以此贏得父母或老師的肯定及讚賞。這對孩子而言是沒有必要的壓力來源,成人需特別注意自己的言行與面對孩子行為表現時的態度。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