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暝大一寸?~談孩子的成長
更新 : 2018-09-20
孩子和成人之間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孩子會不斷的成長了!孩子一天大似一天,固然帶給父母無盡的喜悅與成就感,但是臨床上,我們發現,「成長」同樣也帶給父母很多的擔憂和焦慮。許多父母親,都以為成長就是「一暝大一寸」,孩子會逐漸在期待中長大自己腦海中勾勒的美好形象;當事實與想像有所差距時,問題就會應運而生。
成長的速度隨著年齡而變化
小雄一歲以前,像吹氣球一樣,長得非常快,可是一歲過後,胃口卻變得很差,二、三個月來體重幾乎沒有什麼進展,圓圓的小臉也瘦下去了,令父母好不焦急。
小雄的情況,說穿了不過是個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將孩子的成長情形,以圖呈現,它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略呈S形的一條曲線,一歲以前和青春期,是兩個快速的成長階段,其他時候,成長都只是緩慢的在進行著。
孩子剛出生時,體重大約是3公斤,身高50公分,一年之中,體重增加到10公斤,身高增長到75公分左右,真的是速度驚人!如果繼續這樣的速度,不到上小學的年齡,我們就都「長大成人」了!
幸虧自然現象自有它的節制,一歲以後,成長速度立刻緩慢下來,一直到上小學以前,體重每年都只增加2公斤左右,所以二、三個月才增加個0.5公斤是很正常的。上小學以後,體重增加得稍快一些,每年約有3-3.5公斤,一直到青春期再開始另一段快速的成長。
身高在第二年中增加的速度比體重略快,約有10-12公分,第三年以後才減少到每年6公分左右。所以一至二歲的孩子,實際上是在抽長,加上臉頰骨也變得比較有稜角,皮下脂肪逐漸減少,家長們都會誤以為孩子變瘦了。
相反的,成長快速的時候,孩子的食量比較大,當成長慢則不需要攝取那麼多的熱量,這是很容易瞭解的道理。家長應該學習尊重孩子多變的食慾,不可倒果為因,硬逼他們多吃。
成長是跳躍式的
薇薇一向就偏瘦,最近她父母更為擔心,因為整個冬天她的體重都持平,雖然她看起來活力充沛,也很少生病,父母還是覺得她可能有什麼潛在問題,應作一些檢查。
過去連醫學界也一直相信,成長是持續不斷在進行著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有一個很精密的磅秤,每天、隨時應該都會量到不同的身高、體重。近幾年來,有關成長的研究卻顯示,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成長其實是呈跳躍試的,有停頓期和成長期之分,期間長短因人而異,有些孩子每個停頓時期和成長期都很短暫,有些中等,有些卻特別長久。一個停頓期,短期二、三天,長可至二、三個月之久。
您可能也有過這樣的經驗:某段時間裡,我們似乎眼睜睜的看到孩子在長大,突然間他的衣服好像都嫌小了;而某段時間裡,卻覺得時光好像在他身上停頓了,足證孩子的確是長長停停的。
一般而言,孩子在春夏的成長速度較快,秋冬較慢。因此,如果孩子活潑健康,沒有明顯的病徵出現,並不需要因為成長暫時的停頓而接受不必要的檢查。
父母的平均身高是決定性因素
王先生各方面都很傑出,唯一遺憾的是自己的個子太矮,因此不希望孩子步他的後塵。而王太太也只是中下身材。王先生認為自己因為小時家境不好,營養狀況太差,以致「發育不良」,因此對兩個孩子的營養非常注重。奈何兩人卻仍然是小小的個子,使得王先生非常困惑與失望。
人天生就有高矮的差異,這樣差異從何而來?影響的因素不少,但最有力的一個因素,就是父母的身高,也就是「遺傳」。由父母的「平均身高」來預測孩子將來的身高,雖非一定正確,但大概會有七、八成的把握。這一點很令小個子的父母失望,但卻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其實不止是小個子的父母關注孩子的身高,筆者所主持的生長發育門診中,許多身高中下、甚至中等的孩子也被帶來求診,其中大部分在生理方面是正常的,只是父母「覺得」他們「太矮」而已。因為很多父母都認為,下一代的營養比上一代好多了,孩子應該比自己高才對。沒有錯,根據統計,這一代孩子的平均身高是比上一代高了4~5公分,但是不要忘了,大家都高了!所以在排名上,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異動。
個子高固然佔了某些先機,但是個子矮也並非不正常,更非孩子的錯!父母應該費心的是幫助孩子克服先天的障礙,培養自尊和自信,而非抱著既定的標準,懊惱或企圖改變既成的事實。
高矮的差異在出生後才逐漸顯現
小個子的子明和采秀夫妻,很慶幸廷廷出生時體格並不輸別的孩子。四、五個月大以前,他的身高、體重也都在中等左右,夫妻倆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可惜好景不常,五個月以後廷廷開始厭食,成長也變得非常緩慢。兩人焦急得抱著廷廷到處求醫,雖然服用了很多「開胃藥」、「營養品」,仍不見效。廷廷到了一歲左右,和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也是個小個子。
人與人間高矮的差異,是在出生時就顯現了嗎?不是的,是在第一年中逐漸出現的。出生時的高矮略為受到母親身高的影響,但和以後的身高幾乎無關,以後體格較高的孩子,一出生後就快速的增高,四、五個月大後排名就比較前面了。相反的,造物者向體格較小的孩子開了一個玩笑,他們在出生時和頭幾個月成長都還不錯,但三至六個月後,逐漸慢下來,以致排名逐漸下降,大約在一歲左右到達一個新的平衡點後,才再恢復正常的成長速度。一歲以後,身高的排名已經大致穩定,尤其是兩歲以後,即使有更動,幅度也不至於太大。因此二歲時的身高乘以二,幾乎就等於成年以後的身高了。
在這段成長緩慢期(或稱過渡期)中,孩子的胃口常常會因為需要的熱量少,而變得很差,家長們常因此呈現高度的焦慮。筆者經驗過的許多病例,被家長強迫灌食,或者像廷廷一樣被帶到各處求醫、餵藥、進補,叫筆者實在忍不住為孩子叫屈!其實只要耐心地等待,就會發現當成長恢復正常的速度以後,孩子的胃口就會自然改善。
孩子有體型上的差異
明明從一歲多起就一直是細細瘦瘦的,不斷的有朋友提醒她父母:「明明太瘦了。」並熱心的提供增胖秘方。母親心裡明白,明明雖然瘦,倒是滿活潑健康的,一定是像她,因為她自己也是從小就很纖瘦。爺爺奶奶卻不這麼想,總是數落明明的挑食,並且常強迫明明多灌牛奶。
我們不要忘了,人除了高矮有所不同之外,體型也有差異。一般而言,人可以分為三種體型:纖細型的人,骨架子細,看起來比較瘦弱;圓胖型的人,皮下脂肪多,顯得圓墩墩的;均勻型的人,肌肉比較發達,視覺效果最好。體型和高矮一樣,與遺傳有很密切的關係。
過去的貧窮使家長深信,胖才是營養充足,才是健康。因此纖細型的孩子最容易引起家長的關切。這種觀念在現代富足的社會裡必須修正了,瘦並不一定不健康,胖更不是健康,胖瘦並非衡量健康的標準。只要孩子攝取了足夠的營養,身體沒有什麼疾病,活力正常,瘦一點沒有關係。
營養如何影響成長
營養是父母關切的焦點所在。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將「不如理想」的成長,很單純的歸咎於孩子攝取的「營養」不夠,因此往往在吃飯方面,給孩子很大的壓力,造成許多的飲食問題和親子對立;要不就是胡亂進補,使孩子的身體蒙受傷害而不自知。
營養固然是成長的因素,但並不是決定成長唯一的因素。因此並不是營養攝取愈多,孩子就長得愈高大。當營養攝取過多的時候,後果是肥胖而不是高大。因此營養只要足夠就好。
當營養不足的時候,成長當然會受到影響。但通常短期間的營養不足,只會影響到體重,身高並不受影響,也就是孩子會比較瘦。長期營養不足才有可能影響到身高。因此,身高是比較穩定的成長指標,體重隨著年齡的變動比較大。很多父母將身高不足歸咎於營養,其實是錯誤的。
孩子的身體需要多少營養,會自然的表現在食慾上,因此信任孩子的食慾,提供他足夠的食物,是幫助孩子成長最簡單的方法。壓迫孩子吃飯,只會使他的食慾比原該有的更差,絕對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