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建立自己的性別角色?

  大人常會逗孩子︰「你是弟弟,還是妹妹?」孩子是如何認識性別角色的呢?雖然幼兒大多被大人以表象特徵或外顯行為來區分男女,但是他們對男女的性別角色並沒有刻板印象,反而是長大之後,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印象上才產生區別。為了協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性別角色,父母的責任舉足輕重。

「個別」重於「性別」
  我國心理學專家吳靜吉博士曾和美日兩國的心理學家一起做過一項有關男女性別角色與行為的研究,他舉出其中幾項研究結果供大家參考,分列如下︰
  1.認為「女性是脆弱的」
   受試者年齡 百分比
   五歲 四七%
   八歲 八○%
   大學生 九○%
  2.認為「獨立性」與男性較相近
   受試者年齡 百分比
   五歲 五○%
   八歲 七四%
   大學生 一○○%
  3.認為「自信心」與男性較相近
   受試者年齡 百分比
   五歲 四六%
   八歲 五九%
   大學生 九六%
  4.認為「推理能力」只有男性才具備
   受試者年齡 百分比
   五歲 五五%
   八歲 五四%
   大學生 九二%

  從以上的統計資料可以看出,幼兒對男女的性別角色並沒有刻板印象,長大以後因為受到社會觀念的影響,絕大部分(甚至全部)就會認為男女有極大的不同。

  其實在教育上,父母只要讓孩子了解他是人,是個健康的人,該具備哪些人格特質就可以了,不必特意強調性別的刻板化行為,也不必特意去影響孩子,要他「像個男孩或像個女孩」,只要平常多觀察孩子的興趣,讓他照著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成長。如果男孩喜歡玩娃娃、柔軟的填充玩具,或扮家家酒的遊戲,父母要能接受這個事實,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去改變。可以從他的「照顧之心」開始,培養他愛弟妹、愛動物、愛植物的感情。女孩喜歡科學玩具,父母也可以鼓勵她培養操作器物或科學方面的興趣。孩子的興趣滿足之後,可能就會轉移到其他方面了。

  男女在生理方面和體型方面本來就有差別,我們不要太強調性別的差異,重要的是「個別」,要注意各個孩子的優點,使他的長處得以發揮。因此,父母要協助孩子的是︰培養他「作為一個健康的人」的人格特質,而不是以刻板印象中的男女之別來限制孩子。

陽剛陰柔要相濟
  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職分雖不同,但角色有許多相同處。一般來說,父親較剛強,母親較柔弱。但是,日常生活中,父親有溫和的一面,母親也有堅強的一面,男孩和女孩都需要培養兼具陽剛與陰柔的性格。

  一個人長大後,我們都希望他能體諒別人、關懷別人、給別人溫暖,能果斷、積極、主動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刻板印象中,「果斷」、「積極」比較是屬於男性的個性,「體貼」、「關懷」比較接近女性的個性。假如父母過分強調刻板印象,孩子長大後的個性就很可能和我們的要求互相矛盾了。

性別角色與社會適應
  性別角色行為的學習開始得很早,其方式也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最初是由父母告訴孩子他是個男生或女生,而後別人對孩子的態度或他自己的髮型、衣著等,也會使孩子意識到性別的不同。但是,這時他還不知道男女角色的行為方式,所以他需要進一步的學習。

  一般來說,幫助孩子學習的方式有兩種︰
  1.利用選擇性的鼓勵方式
   如果三、五歲的女孩愛哭,大人會認為沒什麼關係,也不會給予過多的注意或   懲罰。但是男孩愛哭,父母就會說︰「男孩子怎麼這麼愛哭?」如果他很勇    敢,肯幫助別人,父母就會稱讚他、鼓勵他。這種方式使孩子在學習的過程    中,自然意識到性別與行為的關聯。透過這種方式,並不需要「懲罰」,只要   「不鼓勵」就可以了。
  2.透過模仿或成人的示範
   過去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性別角色的學習是以同性別的親長為主,也就是說,   女孩向母親學習,男孩向父親學習。但是也有些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對男女孩的   角色認同都占有重要地位,男孩向父親學習適合男性的行為方式,同時與母親   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女孩向母親學習適合女性的行為方式,也同時與父親保   持和諧的關係。這對男孩的男性化、女孩的女性化會有很大的幫助。

  社會對我們有許多期待,性別角色是其中的一種,個人的行為最好不要和社會的期待有太大的衝突,這樣,日後的適應會比較容易,也比較良好。教孩子學習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方式,是行為社會化裹很重要的部分。任何社會對性別角色都難免有固定的行為要求,如果父母顧慮孩子日後的「社會適應」,不妨透過身教讓孩子學習、模仿。如果孩子的性別角色行為與社會期待不盡相同時,父母也不要責備他,可以引導他做其他適合他的活動,不要硬性要求他改正。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