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怪了孩子,該怎麼辦?

客廳突然傳來玻璃杯摔碎的聲音,在廚房的媽媽匆匆忙忙過去了解狀況,果然是一地碎玻璃。媽媽禁不住就對彎著身撿碎片的大明說「怎麼這麼不小心!」一說完,看到大明的無辜的表情,及妹妹失措的模樣,媽媽突然警覺:自己又錯怪了孩子!


爸媽先仔細整理一下自己幼年記憶,受到師長錯怪時的委屈,至今想起來,是不是仍隱隱作痛,甚至還能細數某一次「被錯怪」的後續影響?在傳統觀念裡,長輩總是要維持著幾分尊嚴,因此他們多半不習慣彎下腰來、聽聽孩子說些什麼,即使心裡明白「自己錯怪孩子了」也拉不下臉來認錯。

如今,當長大成人、為人父母的我們,再次走進「錯怪孩子」的情境時,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沒有能力為自己辯解的孩子了,而是可以控制情境的大人了。當自己的孩子面臨自己曾經經歷的委屈,你會怎樣處理這樣的事件呢?

當然,多數爸媽、老師都不會是有意錯怪孩子的,但日常生活中,這類事件發生在所難免,就好像牙齒和舌頭的「親密」關係,即使在小心翼翼,偶爾仍會發生差池一樣。假如這種情況次數多了,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

即使是無心之過,也會造成傷害
「錯怪孩子」的事件,實在不能等閒視之。親子或師生之間,若經常發生這種沒有解開的「誤會」,孩子會因為不被了解,在心理上逐漸和我們疏離,在行為上逐漸偏離軌道。

◼ 大人的教育影響力降低
心中有想法也不敢(或不想)和我們說,嚴重地影響親子或師生的情感與信任度。更進一步地說,彼此間的疏離感,我們將不再是孩子認同的對象,我們對他的教育影響力自然就相對地減低了。

◼ 孩子會產生「我很不行」的錯覺
被錯怪的當下,孩子委屈是一定的,若這樣的情節經常發生,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自我形象,使他產生「我很不行」「我做什麼都會被罵」的錯覺,久而久之,很容易喪失自信、自暴自棄。

◼ 演變成反抗性強烈的反社會化人格
在行為上,則會因為覺得「不被了解」和「不被支持」,演變為反抗性很強的反社會化人格,例如,不喜歡他做的事,他偏去做。此外,也可能因為無可奈何的心態,對我們加予他的冤枉不予理會、逐漸無感,甚至出現類似「不再與人溝通」的自閉式非社會化行為。

安撫受傷心靈的最佳方法:認錯
在無意中錯怪孩子的時候,怎麼做才能安撫受傷的心靈呢?透過坦誠的態度來解開誤會、修正錯誤,讓孩子了解大人當時的心情,同時也能感覺到大人的可親,被冤枉的委屈自然就煙消雲散了。

講清楚、說明白,誤會才能解開。不妨就坦然地對孩子說「對不起,我錯怪了你!」最好還能同理他的心情「我想我是太著急了,你心裡一定很不舒服。」接著告訴他生氣的原因「那個茶杯是媽媽最心愛的,被打破了,我的心裡好難過。」最後一定要解開誤會「我們先把地上的碎玻璃掃乾淨,你再慢慢地把剛才經過的情形告訴我!」

向孩子道歉,也是一種機會教育
只是,我們畢竟是在傳統價值標準裡長大的,在接受這種處理方式之前,有兩重心理障礙需要先克服。

一是覺得這樣跟孩子說話好像很沒面子。其實,有這種心理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再更深層次的考慮,這種向孩子坦誠認錯的做法,不正是用實際的行動讓孩子明白「與人相處發生誤會時,如果錯在自己身上,不必吝於道歉」及「要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表達內心的歉意」嗎?我想,把握機會教育的重要性,肯定比面子還重要。

二是擔心向孩子道歉,代表向他們低頭,長輩尊嚴盡失。孩子真的會因此不再尊重我們嗎?事實上,大可不必有這一層顧慮。一旦父母或老師開始會向孩子表達歉意之後,非但不會影響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孩子更會因為覺得自己是被關心、被了解的,而使親子或師生間的關係更親密。

與其事後補救,不如事前防範
儘管在錯怪孩子之後,仍然可以用合宜的處理方式,化解掉對孩子不必要的傷害,但是總不如不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佳。要怎樣避免這類的事情發生呢?

1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最好不要在心理上對孩子有某種認定。例如,圓圓不知為什麼事情哭了起來,站在她身邊的正好是平日攻擊性很強的小文,於是大人就先入為主地認定「八成是小文打了圓圓。」雖然小文打人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但並非絕對如此。所以務必先以客觀態度詢問,不要擅自推斷且逕行責罰,才不會造成不必要的誤失。

2 不要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
情緒,也很容易導致處理上的偏差。大人常因為忙碌、生活步調緊張、身心疲憊,因而比較不容易騰出輕鬆的心情來看待孩子,習慣以「你又給我惹了什麼麻煩」的心態來看事情,自然很容易處理不當。因此試著讓自己生活腳步舒緩些,不帶情緒來處理孩子的事情,也很有幫助。

3 著重問題解決和經驗學習
由於大人對事情第一個反應往往是「這是誰的錯?」施加壓力過大,讓孩子自然想推脫掉責任「不是我!」請嘗試先聽孩子說、了解是怎麼一回事後,再以「怎麼解決眼前的問題」和「以後要如何處理這類問題」,溫和地和孩子討論。引導孩子自己想、自己處理,既不會發生錯怪孩子的事,更可以讓孩子學到如何為自己負責。

例如,兩個孩子在一陣打鬧中打破了茶杯,與其厲聲地斥問「是誰打破的?」不如說「杯子打破了,好可惜!現在要怎麼處理地上的碎片呢?」讓孩子學著料理善後(當然,大人必須留在現場,確定沒有安全問題的顧慮)。接著,再問清楚「剛才發生什麼事?」最後一定要機會教育「以後要怎麼做才不會再打破杯子?」

我相信,錯怪孩子的那個當下,孩子和大人都會非常難過,但是只要爸媽、老師可以積極地去面對,不避諱處理,那這個錯誤就會成為我們成長的階梯,讓我們順勢又往上了一階!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