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被冷落的小跟班?
更新 : 2018-09-20
我帶孩子到親友家作客,幾個大孩子很開心地玩在一起,小一點的孩子想參加,大的說小的不會玩,不給他玩,小的哭著非玩不可……。每次碰到這種情形,總是鬧得不歡而散,往往大的孩子挨罵,小的孩子鬧脾氣,久而久之,大孩子也很討厭小的出現。遇到這樣的情形該怎麼辦呢?
大孩子與小跟班
小一點的孩子因為年齡、程度上的差異,很容易會有加不進大孩子的遊戲團體的情形。通常,成人們最直接的反應是責罵大孩子,要求他帶好弟弟妹妹。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有很多情況不是父母能夠完全掌握的。
因此,有這種情形時,可以有哪些做法呢?
1.不要當場打斷大孩子們的玩興,或是加給他責任,提醒他要照顧弟弟妹妹。否則大孩子對小的就會有避之惟恐不及的心理,一遇有玩伴,自然就會把小跟班的給「忘」了。
2.建議大孩子們改變遊戲方式,讓小的也能參與,例如︰扮家家酒或玩「老師、小朋友」這類需要好幾位小朋友一起玩的遊戲,而由較小的孩子來扮演小孩或小朋友的角色。
3.成人們應控制說話時間,不要談興一起,聊得過久而忽略孩子。
4.若是要給大孩子照顧弟弟妹妹的任務,最好在作客前事先和他約定好,讓他有責任感。
5.平常選些強調手足之情的故事講給大孩子聽,以收潛移默化之效。
基本上,成人應該有接納這種情形的心理準備,尤其是到別人家作客,比較沒有時間照顧較小的孩子的時候。
「小跟班」的由來
兒童社會化的過程包括了三方面︰
1、學習社會所贊同的行為。
2、扮演社會所贊同的、適當的角色。
3、發展社會態度(即學習喜歡人並參與社會活動)。
要達成社會化,又得經過三個歷程︰
1、認同:即主動模擬父母的舉止、觀念態度與價值體系等,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2、模仿:即學習父母、兄姊的行為模式。
3、增強:表現好的、合乎社會要求的行為就被鼓勵、接納,否則就被懲罰、拒絕。
所謂「社會行為」是指兩個以上的人的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從嬰兒期就開始,先是對成人,兩歲以後,由於語言與行走能力的增加,活動範圍逐漸擴大,開始對同年齡的幼兒發生興趣,開始發展社會活動。如果他的年齡再大一點,上了幼稚園或托兒所,自然能學習到忍耐、等待和輪流等社會行為,但是如果他年紀不夠大,還沒有這個機會,再加上這個時期社會行為的兩個主要特徵「喜歡模仿」和「喜歡反抗」,就很容易發生案例中「小跟班」的情形。小的孩子很想模仿大的孩子玩,大的卻覺得小的什麼都不懂,不願讓他參與,小的基於反抗心理偏要玩,於是「場面」便熱鬧了起來……。
讓他參與,幫助他發展社會群性
1.給小孩子機會模仿學習
了解「小跟班」與孩子的社會行為發展有關之後,處理的原則就很簡單了。譬如說,父母在當時可以嘗試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引開小的孩子的注意力。但是,根本之道要善用模仿與增強的原則,讓小的孩子有機會與同年齡或不同年齡的幼兒相處,幫助其發展社會群性。例如︰父母建議小跟班先在旁邊觀察、模仿大孩子的玩法,並予以講解,然後請大孩子讓小的孩子參與,只要孩子們能玩在一起,就獎勵、稱讚他們。
我們有很多行為都是需要有環境、有機會讓它去發展的。對於小小幼兒來說,並不一定要等到上幼稚園(所)才能學習社會行為,只要我們在適當的時候提供他適當的學習機會,或多或少都能幫助他經由學習、模仿而建立社會行為。因此,有時候父母不妨搬出「兄友弟恭」的道理,用大孩子聽得懂的、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讓大孩子也有機會帶弟弟妹妹「長大」,也讓小的孩子有機會參與,而不是老是被拒絕的小跟班。
2.讓大孩子學習帶領小小孩一起玩
其實,兒童期人際關係的培養很重要,與其哄住哭鬧的小跟班,還不如教大孩子帶著小孩子一起玩。當然,成人們得多注意較小的孩子,也不忘提醒大孩子︰「該輪到弟弟了。」或「你跟妹妹再玩一遍看看。」使小的孩子沒有被冷落的感覺。並適時給予孩子們鼓勵和讚美,協助他們共同合作遊戲,這樣,不但孩子們玩得融洽,也可促進作客的成人間的感情呢。
請重視問題以外的問題
1.父母的態度是大孩子模仿的對象
孩子會認同父母對待他的態度,轉而用來對待弟弟妹妹。例如︰父母很兇,大孩子對待弟弟妹妹一定也很兇;父母慣用商量語氣,那麼大孩子自然也較有耐心對待弟弟妹妹。即使要拒絕,他也會學習父母常用的方法或態度,例如︰用其他東西或建議小的去玩別的玩具的方式,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2.小小孩當跟班是他學習的機會
小的孩子偶爾當當跟班,大人也不必過分重視,因為這是他生活中的一種經驗。只要他不是經常流著眼淚跟在大孩子後面,一個玩伴也沒有的話,那就讓他偶爾受些拒絕又何妨。如果他是經常性的當小跟班,常受挫折,那就要動腦筋替他安排同齡的玩伴了,讓他也有機會體驗除了被領導、被愛護、被讓以外的感受。
3.父母不要因為面子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機會
父母要看得開,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有時候,父母會覺得很沒面子,為什麼別的孩子不吵,就是自己的孩子最愛哭鬧?因而不滿意自己的孩子,判斷他「不行」。其實,每個孩子的發展都不一樣,不要因為孩子加不進去遊戲團體,就認定他缺乏能力。否則每次作客都是乘興而去,敗興歸來,對孩子來說,也將演成惡性循環的經驗,會影響人際關係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