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行為?

攻擊別人就是壞孩子嗎?雖然我們並不鼓勵攻擊的行為,也確實知道主動的攻擊是錯誤的,但是,事實上,如果孩子受到欺負時,或有其他的原因,可能就會出現攻擊的行為。有時候選擇適當的時機攻擊或反擊,並不會造成孩子好勇鬥狠的個性的,或許,這只是孩子表達的一種方式。先從孩子行為的動機與心理去了解他的行為,再做正確的引導吧。

孩子會有攻擊的行為,其發生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1. 幼兒直接表達不滿的方式之一
以前的心理學家們認為攻擊行為是少數孩子一種天生的傾向。到最近,則認為是兒童學前階段非常普遍的現象。

2. 幼兒模仿來的解決方式
有些學者認為攻擊行為是學習、模仿而來的。如果父母親常以體罰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就等於是在示範攻擊行為,孩子會在無形中學會這種方式。

3. 為了達到目的的手段
以攻擊行為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如果孩子在無意間用攻擊行為達到了某種目的,以後就很可能會增強這種行為的表現。如果平日父母不太注意或過於放縱,就更容易成為習慣了。

4. 表達不滿情緒的方式
孩子受到挫折或是為了要引起父母老師的注意時,攻擊行為就會比較多,例如︰他應該得到的東西無法得到,就會藉打人、罵人、強占別人的玩具,來表示內心的氣憤。

對於攻擊性很強的孩子,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1. 了解孩子攻擊行為的動機
父母可以先觀察,孩子在哪種情況下會產生攻擊行為,再把他藉此所獲得的東西去除,例如︰他以搶或打的方式得到了別人的玩具時,父母就要將玩具沒收,並且告訴他原因。讓他的攻擊行為無法得到酬賞,自然會減低這種行為動機。

如果孩子是因為遭遇太多的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那麼父母要儘量減少孩子不必要的挫折感。當他的攻擊行為逐漸減少時,一定要給他鼓勵,增加他的信心。

2. 引導孩子正確與人互動的方式
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行為方式,例如︰告訴孩子如何與人合作、分享玩具等。

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或許孩子會哭鬧,但是父母要堅持立場,讓孩子知道,和別人一起玩時必須要遵循某些規則,除了攻擊行為之外,還有更好的方式可以達到目的。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