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寶寶吸吮需求

初為人母的媽媽最常問的問題不外乎是:「我每次都按醫院的方法餵奶,為什麼寶寶吃飽後小嘴仍吸個不停?」「寶寶有時會把整個拳頭塞進口中,放不進去時還會哭鬧或生氣。」「奶嘴吸久了會不會影響牙齒生長或造成暴牙?」「怎麼做才能將寶寶吸手指的習慣改掉?」「何時應該給奶嘴?」「何時應該斷奶嘴?」「寶寶為何不吃奶嘴?」

吸吮行為的產生
通常,家中長輩看到嬰兒在吸吮手指時,會笑笑說他正在學「吃雞腿」,而且會提醒父母這是本能。實際上,寶寶在胎兒時期就已經學會吸吮自己的大拇指了。出生後寶寶可由吸吮中獲得滿足與舒適,這也是自我安撫的行為之一。嬰兒在六個月以前吸吮的欲望最強,當嬰兒有吸吮時間不足的現象如:母親使用奶瓶餵奶,在短短十分鐘內就餵完一餐,或每天餵奶餐次少於六次等情形,嬰兒就容易出現非餵食性吸吮行為(餵飽後仍有吸吮動作出現)。

造成吸吮的因素
專家研究發現,三小時餵食一次,或每餐餵食時間達二十分鐘的嬰兒,較每四小時餵食一次,或每次十分鐘餵完奶的嬰兒,較少有吸吮需求的發生。所以,餵奶時吸吮不足,是造成嬰兒頻頻出現吸吮動作的原因之一。在嬰兒成長至八個月時,吸吮欲望也會漸漸減緩。當他們疲倦、挫折或煩躁不安時,才會藉獲得慰藉物品如:照顧者的觸摸、懷抱、觸摸柔軟物,或吸吮手指、奶嘴來獲得安全感。當嬰兒有吸吮動作時,父母應該留意,寶寶是否無人陪伴、孤單、疲倦,或想睡覺。因此,奶嘴可說是滿足嬰兒吸吮需要,並避免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最佳選擇。

奶嘴的使用原則
父母對嬰兒該不該吸奶嘴,通常會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主張給奶嘴的父母,認為嬰兒有吸吮的需要,可以從中得到滿足;反對給奶嘴的父母,大部分是基於對牙齒生長及嘴唇外觀的考量。

當奶嘴放入嬰兒口中就馬上吐出來,或沒給奶嘴也不會哭鬧時,就可以計畫停止奶嘴的使用,可用漸進式的方法,讓嬰兒慢慢減少使用次數。每一個嬰兒停止奶嘴的時間不同,以一、二歲時戒斷最常見。奶嘴雖不會對牙齒造成影響,但脫離奶嘴時間,最晚不宜超過四歲。

餵母乳降低吸吮
另外,愈來愈多響應哺餵母奶的父母,也嚴格遵守不給寶寶奶嘴的原則。因為餵母奶的嬰兒較少有吸奶嘴的需求,嬰兒在吸吮母乳時會於吸足後自己停止,每餐餵奶時間也可達到二十分鐘以上。研究證實,餵食母奶的嬰兒,也不宜提供奶嘴,除了會減少嬰兒吸吮母奶時間,也會降低嬰兒吸吮乳房的刺激,減少母體乳汁的分泌量,造成哺餵上的困難。此外,餵母奶時用奶瓶哺餵,也會增加哺餵時的困難,使母親受到挫折,降低母乳哺餵的成功率。

因此,父母應該判斷自己寶寶的特性,滿足嬰兒期吸吮的需要,在餵奶中與寶寶互動,並維持每餐餵奶時間至少二十分鐘。另外,多陪伴寶寶,當他情緒不穩時,能以身體的接觸,取代其他的慰藉替代品。若寶寶需要使用奶嘴,只要多留意他對奶嘴使用的頻率,在四歲前採漸進式,或其他活動來分散注意力,就可以避免掉他對奶嘴的依賴。
(學前教育月刊2001年1月)

焦點話題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