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麼不肯自己吃飯呢?

  小芳四歲半,平時都和祖母一起吃午飯,在祖母的規定之下,她都乖乖地自己動手吃飯。但是吃晚飯時,一定要爸爸媽媽餵才肯吃,而且時間拖得很長,往往半碗飯要花上一個鐘頭。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因吃飯這件事對小芳生氣,可是任憑爸媽威脅利誘,只要到了晚餐時間,小芳又故態復萌了。爲什麼會這樣呢?

小芳四歲半,平時都和祖母一起吃午飯,在祖母的規定之下,她都乖乖地自己動手吃飯。但是吃晚飯時,一定要爸爸媽媽餵才肯吃,而且時間拖得很長,往往半碗飯要花上一個鐘頭。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因吃飯這件事對小芳生氣,可是任憑爸媽威脅利誘,只要到了晚餐時間,小芳又故態復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全是孩子的錯嗎?
孩子是敏感的,他們的學習模式就像海綿一樣,大人所要教導孩子的行為以及無意中附帶的情緒反應,如果未經過濾,孩子則會照單全收。

小芳有這樣的行為,可能的主要原因是︰
1.父母的縱容:小芳的父母白天都上班,沒跟孩子在一起,心覺內疚,於是儘量縱容孩子,造成小芳「軟土深掘」,吃定了父母。
2.父母沒有堅守原則:小芳的父母用盡方法誘使她吃飯,過程當中對孩子的允諾是否都兌現了?假使只是為了了卻餵飯這一件事而不擇手段,則孩子對父母會失去信心和尊重。相對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感和地位也漸漸消失了。

「吃飯」對小孩和大人來說一樣重要,既要注重營養也要講究情趣。大人要尊重孩子,讓他在他要吃的時候自己吃,而不是他不要吃,卻硬要他吃。讓孩子享受自由吃飯的經驗和樂趣,一定會有助於改善情況。

影響飲食行為的因素
孩子的飲食行為通常會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1.社會文化規範以及父母的要求: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應跟大家一樣在多少時間內吃完飯才是對的,但孩子是否有能力做到呢?父母覺得牛肉很營養,一定要孩子吃,但孩子是否喜歡牛肉的味道及烹飪的方法呢?父母認為孩子吃飯時的態度、禮貌、坐姿應如何如何,但孩子能達到那樣的要求嗎?

2.孩子本身的因素:健康方面︰檢視一下,孩子健康嗎?有沒有生病?身體健康的孩子,通常吃飯的速度比較快。
●動作能力︰孩子的手指、手腕肌肉的協調能力以及體格的發展情形等,都會影響飲食行為的能力。例如︰是否坐得直、能否自己進食等。
●情緒狀況:孩子當時的情緒是快樂、興奮還是憂鬱呢?情緒波動太大,也會影響孩子的飲食行為。
●特殊喜好︰孩子有無特殊的飲食喜好?例如︰特別偏愛某種菜或某種烹飪方法。家長可以在不影響營養均衡的前提下,依孩子的喜好來烹調。

若是社會文化規範以及父母的要求與孩子本身的因素不能配合,就容易造成親子之間的衝突。幼兒喜歡活動,有多方面的興趣,對周遭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因而使吃飯的時間比較長(一個小時、半個小時),沒按照大人的要求,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只是要讓孩子知道基本的原則,就是吃完飯之前是不能離開位置的。

另外,可以注意到的是,很多父母白天都在上班,可能除了晚飯時間外,飯後到睡覺前這段時間裡,與孩子缺乏其他的互動,造成「晚飯時間」是唯一親子接觸的時候。孩子之所以延長吃飯的時間,半碗飯要花上一、二個鐘頭,也可能是想藉此引起父母注意的緣故。

改進飲食行為的方法
面對這樣的孩子,為人父母有什麼樣的好方法呢?

1.讓孩子在溫和的氣氛中吃飯:父母的態度宜和緩一點,因為光是責罵絕對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容易破壞氣氛,使晚飯桌上變成了戰場。
2.以獎賞方式來改變行為:父母可以答應孩子,如果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吃完飯,就為他講一個他喜歡的故事,或者為他準備喜歡吃的水果、點心。父母可以依孩子的需要及喜好來決定獎賞的內容。規定的時間可以慢慢縮短,如果超過規定的時間就將碗筷收走,而且不再給他食物或零食。
3.以故事或其他的小朋友為模仿的對象:例如︰以故事中健康、可愛的動物為借鏡,激勵孩子每天好好地吃,吃各種的食物,就能長得一樣地健康、聰明。
4.以漸進的方式鼓勵孩子:先給孩子少許的飯菜,只要一吃完,即給予鼓勵。
5.強化孩子中午自己吃飯的好習慣:再進而鼓勵他自己吃晚飯。
6.利用其他事物來吸引孩子:例如將晚飯時間安排在卡通影片之前,並規定不自己吃完飯就不能看電視。
7.安排飯後親子同樂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吃飯時間不是唯一與父母相聚的時刻,並期待飯後的時間早點兒到來。
8.讓孩子參與布置吃飯的環境:例如擺碗筷、排凳子等,也能建立孩子對進食的好感。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