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主動要幫忙,家長總是又愛又怕。如何讓這段時期的孩子不會越幫越忙,又能獲得正向的經驗呢?
一歲五個月的小琪已經走得很穩了,每天傍晚只要聽到:「小琪,爸爸回來了。」小琪就會飛快地去拿拖鞋給剛進門的爸爸;每次換完尿布,只要說:「小琪,丟尿布。」小琪也會乖乖地撿起尿布丟進垃圾桶。每每做完這些事,大人總是拍手叫好,小琪也得意極了。
小琪兩歲半的堂姊安安可不同了,她既不要大人的指令,也不要大人在旁拍手叫好,很多時候,她已決定好下一秒鐘要做什麼事,她不但很多事堅持要自己做,而且你的事她也要插一手,不容你婉拒。
「想幫忙」是發展上的需求
從嬰兒期起,孩子就不斷觀察及模仿周圍的事物,尤其是周遭人的舉動。剛開始,他只是模仿單一動作,例如:提起電話聽筒放在耳邊;稍大,他會串連一些動作,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例如:聽從你的指令,拿起一件東西遞給你。
從單一的動作到複雜的動作,從自說自話的模仿到有意地參與大人的日常活動,1~3歲大的幼兒,這一切快速地進展著,旺盛的企圖心使得他不斷地觀察→尋找機會→動作,能力也因此而不斷累積。
此時,孩子已逐漸能靈活自如地跟著你四處遊走,也有足夠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欲求,並且積極地想參與你做的每件事,很多跟他有關的事他不但堅持要「自己來」,連跟他無關的事,他也要幫忙。
面對這階段的孩子,父母的責任就是滿足孩子旺盛的企圖心,讓他有充分的參與機會,達成發展上的需求,在人格上和能力上,都成為一個夠資格的「小幫手」。
可以運用的技巧
家裡有個這種年齡的小幫手,通常只會越幫越忙,而現在的父母大多忙碌,不見得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讓孩子「幫忙」,因此必須用些技巧,讓大人完成工作,孩子也得到參與和成就感。
技巧一:指派孩子可勝任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