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要我幫忙?

三、四歲的孩子總愛跟前跟後,想要幫忙。如果你老嫌他雞婆,越幫越忙,可能就錯過讓孩子成長的好時機了。

大多數孩子都主動當過爸媽的小幫手,對於孩子某個階段「愛幫忙」的特性,許多父母慘痛的經驗還頗相似,例如︰才剛擦好的地,被孩子幫忙擦成水漬片片;拿著長柄掃把的孩子,手一揮,把玻璃敲破了......。有時候,大人真摸不清楚,孩子究竟是幫忙還是搗蛋?

愛幫忙,是孩子成熟的表徵
如果爸媽認為孩子總是越幫越忙,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參與的話,可就錯過了一次讓孩子成長的好時機,因為想要當個好幫手,正是三、四歲孩子新的成熟表徵。它至少顯現出兩個意義︰

1.從社會情緒發展來說,孩子渴望成為家中的一份子,凡事要有參與感,並且在自己對家所付出的努力與貢獻獲得讚許之後,產生莫大的成就感。
2.當參與家務時,孩子一方面肯定自己能夠掌控新的動作能力、使用工具,同時透過多樣化的嘗試,更促進身體動作的協調。

調整心態,接納孩子的參與
基於這麼重要的理由,爸媽倒是得好好珍惜孩子自動幫忙的意願,並調整方法和心態,接納孩子的參與。以下有一些建議可以幫助爸媽和孩子度過越幫越忙的困境︰

1.欣賞孩子的努力,毋需強調結果
無論孩子多麼熱切想幫忙,大人都要有心理準備--可能得收拾爛攤子。比如︰君君總是想學媽媽晾衣服,個兒不夠高的她喜歡站在小椅子上撥弄著衣架,常常一不小心,衣服就滑落地上。每次她一幫忙,媽媽就知道又有幾件要重洗啦!

2.從簡單的事件入手,分小步驟指導
有些事情看起來類似,實際做的時候卻有難易之別,所以在歡迎孩子加入時,可稍作分配。比如︰廷廷很想幫忙摺衣服,媽媽先請他把手帕、襪子分一邊,然後示範摺法,廷廷有模有樣的摺出「小豆干」之後,很快就學會摺大件衣服的要領。

3.瞭解孩子的能耐,別期望太高
當孩子樂於學習和參與家事之後,不要以為孩子就能負起責任來。比如︰安安表示要幫忙餵魚,爸爸索性把一罐飼料交給他,結果苦了魚兒,不是太飽就是餓著。其實,孩子能做的只是幫忙把飼料倒入魚缸中,至於何時該餵、一次餵多少,恐怕還是要由爸爸先掌握或提醒。

4.愉快開動,歡笑收工
時間充裕的話,不妨放膽讓孩子做。對孩子來說,工作也是遊戲。萬一大人預計的時間有限,孩子又想插一腳,就要想辦法讓他做一些既滿足,又不會影響大人的事。比如︰小傑想和爸爸一起洗車,爸爸請小傑負責坐在車內擦車窗,並且幫忙檢查車窗關好沒,自己則快速以水沖洗車身。小傑守在車內盡責,光是「躲」噴水就已經很興奮了。

幼兒也是好幫手
平心而論,在幼兒階段能做的事也不少,像排碗筷、澆花、摺衣服、洗手帕、拿信、拿報紙、剝豆子、擦桌子等等,都足以讓孩子鍛練新能力,又覺得自己很棒。眼看著孩子越來越能幹,是不是也想讓他發揮一下呢?您可別再猶豫!
已複制連結
已收藏